【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
  作者:李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1-12 | 点击数:29421
 
2、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出土陶范上的兽面纹(图一一:1)。是由变形的鸟首翼兽组成。这类花纹在三晋铜器中极为常见,往往正视可见其耳,侧视可见其冠,而且有如同鹰翼的鸟羽和类似泉屋博古馆藏器的简化羽纹。
3、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魏墓M57出土铜鉴上的动物纹(图一一:2)。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鸟首翼兽和蛇,下层是马、鹿。其鸟首翼兽,皆长颈带冠,翼或上举,或下垂。
4、巴蜀兵器上的纹饰(图一二:1)。巴蜀流行虎纹,虎纹多作带翼虎,用以装饰兵器。这种纹饰虽有当地特点,但与其南的滇文化和其北的草原地区可能有渊源关系。如:(1)四川广元市文物管理所藏铜戈(60年代在昭化宝轮院收集),器形属巴蜀式,但纹饰是鄂尔多斯式,上面不但有虎噬羊(或鹿)的场面,还有一兽很像是狮虎类的有翼神兽(图一二:2);(2)四川南部的石棺墓和云南滇文化的墓葬经常出土所谓“三叉格式铜剑”,这种铜剑也流行于内蒙、宁夏一带;(3)翼虎也见于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的银带扣(详下)。这三点都暗示出,从内蒙西部到云贵高原一直有一条南北的传播渠道。
(三)秦代。 
陕西西安北郊秦墓出土的翼兽器座(图一三)。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其特点是,兽首与猫科不类,而更像是骆驼或马,有尖耳和长尾,背树双翼是分铸而配装。
(四)西汉。
(甲)铜器。
1、江苏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埶墓出土的“兽形饰”(图一四)。其造型与上述秦代的翼兽相似,也是作驼、马类形象,但头上有向后弯曲的双角(作羊角式),并且双翼朝后。同出有类似动物形象的金带扣一组。其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55年,属西汉早期。战国翼兽有不少是背树双翼,这种特点在汉器中比较少见。汉代翼兽的特点是,它们的翼多作长条形或叶片形,翼尖朝后,贴于身侧,羽毛则有两排和一排之分。
2、江苏苏州虎丘农机厂出土的“辟邪形铜座”。原物未见,器形不详,器底有铭文“尚方作河平元年五月甲子造”。此器是公元前28年的作品,属西汉晚期。翼兽形器座在两汉时期非常流行。
3、日本泉屋博古馆藏鎏金镶嵌翼兽镇。两件:(1)“蝦蟆式”翼兽(图一五:1)。狮首,独角,状如蝦蟆,器底有男根,浑身镶嵌红宝石、绿松石、青金石和水晶,即采用所谓“青碧玫瑰式”装饰。(2)雌雄双兽(图一五:2)。作上下二兽,上兽为独角,下兽无角,身上亦镶嵌绿松石。这两件器物,日本学者均断为西汉之物,但它们也有可能是东汉的器物。
(乙)陶器。
1、陕西西安龙首原西北医疗设备厂福利区92号西汉墓出土(图一六:1)和美国芝加哥艺术研究所博物馆收藏的翼兽器座(图一六:2)。两件基本相同,皆彩绘,大嘴尖耳,双翼朝后,足三分,颈后有方形插孔。其头部造型也与驼、马有类似之处,并且双翼在侧。此器是西汉早期的器物。
2、陕西西安十里铺西汉墓出土的翼兽器座(图一七)。亦彩绘,颈后也有方形插孔,但不同点是作昂首挺胸的带翼狮。昂首挺胸也是后来天禄、辟邪的特点。此器年代也在西汉早期。
(丙)玉器。
1、陕西咸阳汉渭陵(汉元帝陵)出土的带翼狮(图一八:1、2)。两件,现藏咸阳市博物馆,一件作昂首挺胸式,头上有双角,贴头顶向后弯;一件作低首匍匐状,头上也有双角,双角并合,角端向左右分开。其年代在西汉晚期(公元前33年之前)。前者与东汉神道石刻中的天禄、辟邪相似,已具备其特点;后者作“蝦蟆”式。同出有骑马羽人(注意:马是有翼的天马)、鹰、熊等玉器,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草原艺术的气息。
2、故宫博物院藏带翼狮(图一九)。清宫旧藏,与渭陵所出作“蝦蟆式”者大同小异,当是时间相近的作品。
3、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藏带翼狮(图二○)。狮首似龙,亦昂首挺胸,头上有双角,背上有羽人为御,与上骑马羽人意匠同,可能也是时间相近的作品。
4、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浮雕饰件上的带翼山羊(图二一:1)。作独角山羊。汉代艺术形象中的麒麟,多数是作带翼鹿,一角,角端有肉,这是中国风格的麒麟,但也有作这种形象,即与西亚风格更为接近。例如东汉以来的“五灵纹”,其中的“麒麟”,很多就是山羊式。 此器与广西西林普驮铜鼓墓出土铜牌饰(图二一:2)上的动物酷为相似,不同点只是后者没有翼。前者是西汉遗址所出,后者是西汉墓葬所出,时代相近,但它们一出北方,一出南方,可以反映南北文化传播的广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豆瓣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何其敏]民族民间信仰研究的视角和意义
下一条: ·[祁连休]试论阿古登巴的故事
   相关链接
·2025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举行·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术智慧·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