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艾利奥特·奥里恩]反“反‘民俗’”
  作者:艾利奥特·奥里恩(Elliott Oring)   译者:宋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5 | 点击数:16310
 

[摘要]  在纪念民俗出现15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取消民俗作为专业术语对学术研究或学科的标识。这一提议推进了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的讨论,使其面向严峻的理论与实践等基础问题。

[关键词] 民俗;民俗研究;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4)03-0081-07


 

纪念引发反思。民俗学年会同样不能避免对民俗这一术语进行反思性的讨论,包括其历史、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因此,在纪念汤姆斯(W. . Thoms)创用民俗”150周年的年会上,学者们进行了专门的座谈,议题是命名意味着什么?——民俗诞生150年的思考”②,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次座谈探讨了民俗这一术语是否还能继续用于标识研究对象、项目、学术计划以及怀有极大热忱投入研究的学术团体中的民俗学者们。人们也许可以对那些提倡放弃民俗的与会讨论者不予理会,认为他们不过是故意激起事端和争执的煽动分子。但是,1996年的主席致词(Beck 1997:134)又重申了这一提议,认为号召取消民俗之名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一场推进学术讨论的运动。明确提出取消民俗的与会讨论者是芭芭拉·柯什布拉特-吉布利特(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和瑞吉纳·本迪克斯(Regina Bendix)。她们不约而同地探讨了民俗学的理论、实践与寓意,尽管这是三个截然不同的促进因素。本文试图对她们涉及的一些命题进行检验与批评。不仅对我们这些民俗学者,甚至对于其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者来说,民俗之名的保持都是如此至关重要。本文也将对此给予解释。

从实践角度出发要求改变民俗的论点,认为使用这一名称无法进行交流。例如,对其他学科和政府官僚而言,它无力彰显学科的成果并显示其思想与行动广泛的普适性Bendix 1998:236),从而导致被称为民俗学者的研究者在学术界内外就职的困难。这一论点认为,如再不改名的话,民俗学系和教学计划即便不萎缩,也将不景气;对民众民俗的研究和民俗生活调查的支出将不再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的考虑范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采取法人管理的模式,我们民俗学者对产品的定名及其在市场中的位置,应该思考得更多。如果我们想要参与后现代时代的文化变迁和重塑,继续使用民俗一词就无法实现这一目的。本迪克斯认为,这样的学科定名不能使其产品获得期望的认可,而市场分析家几十年前就应该建议民俗学家改掉这一名称。

我承认民俗研究在人文学科中并不引人注目。但是甚至包括美国民俗学会(AFS)在内,从未有人将民俗学放在其他学科中来进行评估,也不曾有人付出努力来查清究竟民俗学者、民俗学期刊和专著在多大程度上被提及和引用过。作为民俗学者,我们倾向于保留那些有轶事风格的论据,以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些论据的代表性却值得怀疑。虽然田野的调查和检验有一定困难,但即便有可能进行实地考察,迄今也还是没有人做。

民俗研究者在学术界内外真的难以就职吗?要得到有意义的答案,需要确凿的数据,用来和在民俗学及其相关领域中高等学位获得者成功就职的数据相比较。没有这些数据,我们无从知晓民俗研究者们从事些什么工作。去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段书摘讲到20世纪90年代最好与最差的职业,其中十大最差职业之一就是大学教授,但并没有特指从事民俗学的教授,而是指所有的大学教授职位。我曾经遇见过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的人在做高中数学教师。难道说民俗学的市场需求就比人类学更差吗?其实,人类学也看到了它自身的危机(参见Apell 1992:193Ortner 1984:126Weiner 1995:14)。有谁真的知道答案呢?我想这需要美国民俗学会尽力探究。

本迪克斯认为,市场分析家很早以前就应该建议民俗学者改掉民俗这一名称。我对此持有异议。市场分析家首先应该做个市场调查,那么会发现对这一名称的反应早于更改的要求。更进一步地说,我认为民俗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如本迪克斯所宣称的对产品认可,而是名称认可”——是否可以用民俗学之名来标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我还是很欣赏本迪克斯引入市场分析来指出民俗学的问题,可为什么仅限于用比喻争论呢?为什么不用学术知识和方法来进行一次真正的市场调查,印证民俗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呢?尽管一次市场调查不见得就有效果,但也值得尝试。这是美国民俗学会的份内之事,它的资金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

非常清楚,看来那些管理学会事务的民俗学者并没有恪尽职守。19976月,美国民俗学会的动态通讯中,有一篇题为《是天演灾难还是黄金时代?对美国民俗学会的未来思考》的文章,长期规划委员会提议建立一个关注学会的论坛(并于1997年在奥斯汀召开了学会年会)。第一个议题就是加强学术性:途径与目的,征求对我们如何训练民俗学者以及如何吸引更多正规学历与同等学历的学生Rander 1997:1)的建议。然而,民俗学学科地位的加强,需要引起行政官员、学院社团和其他学科学者的注意,与吸引学生无关。如果学会将加强民俗学学科地位的概念与吸引学生联系在一起,那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民俗学的问题依旧存在。只要民俗学会依旧将自身的建设规划联系在这一毫无希望的错误的解决途径上,那么回答民俗学究竟面临的是天演灾难还是黄金时代这一问题,就无异于南辕北辙。我们现在就要未雨绸缪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
下一条: ·[玛丽·艾伦·布朗]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相关链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