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 参会嘉宾合照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下,2025年4月19日上午9时,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研究团队、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民俗学会指导的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7教A区六楼会议室启幕。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近百位学者齐聚天府之国,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论述为指引,共探民俗学发展的历史根脉与时代新声。

图二 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谭光辉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何诣然率先致辞,他介绍了四川师范大学民俗学的办学历史以及《羌山采风录》和《四川民歌采风录》等系列著作,强调民俗学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需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四川师范大学近年来通过整合巴蜀濒危活态文献保护团队所整理收集的资源,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图三 谭光辉副院长主持发言

图四 何诣然副校长致辞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毛巧晖教授在致辞中赞赏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研究团队,以论坛+刊物+讲堂+公众号的方式,不仅让华西民俗学论坛成为了汇聚智慧以及思想的盛会,也成为了中国民俗学、社会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交流非常重要的学术平台。

图五 毛巧晖教授致辞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敏则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四川省非遗保护成果,强调民俗文化需“活态传承”,并期待论坛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图六 高敏副主席致辞
全国师德标兵、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研究团队负责人黄尚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他本人多年的田野调查成果以及华西民俗学论坛近年的发展,并对华西民俗学论坛的未来作出殷切寄语。

图七 黄尚军教授致辞
开幕式后进入主题发言环节。四川师范大学汤君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郭建勋教授、扬州大学孟令法教授担任评议人。
神奈川大学教授周星以《新中式生活方式之“新中式服饰”篇》为题,剖析服饰作为民俗符号的演变,提出“新中式”不仅是审美回归,更是文化自信的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岳永逸在《社区研究与中国民俗学的演进》中,提出“社区作为民俗传承的最小单元”,需通过微观视角重构民俗学的田野方法论。

图八 岳永逸教授主题发言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的《从“礼—俗—野”到“天-地-人”》则突破了传统礼俗二分框架,提出“三元观”理论,强调民俗研究需关注“礼俗互动之外的自然与超验维度”,为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图九 徐新建教授主题发言
北京联合大学张勃教授从文明史角度切入,指出历史民俗学的兴趣不是回到历史,而是回溯历史,找寻文明的发展脉络,形成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识,揭示民俗作为文明基因的深层意义。

图十 张勃教授主题发言
毛巧晖教授则是通过丁山神话观的流变,反思古史研究从“疑古”到“释古”的转向,呼吁学界以动态视角重构神话与历史的关联。

图十一 毛巧晖教授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以“回向历史”为主题,既是对中国民俗学百年学术传统的深情致意,更是立足“两个结合”重大理论创新,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积极实践。
会议期间同步启动的“追春——中国春节都市民俗影像志学术巡展”,通过《行花街》《邱家祠年事》等纪录片,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当代命题,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触可感的民俗注脚。

图十二 追春—中国春节都市民俗影像志学术巡展
本次论坛恰逢谷雨节气,与会学者在“雨生百谷,润物无声”的传统智慧中共话学科未来:民俗学研究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既要深耕典籍里的中国,更要关照烟火里的中国,让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民俗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绽放时代光彩,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独特的民俗学力量。
文章来源:“文献与田野”微信公众号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