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俗研究》2025年第4期(总第182期)目 录
 
 
    
        
            | 学术前沿 |  |  |  
            | 数字技术驱动的民俗学知识生产 | 吉国秀 | 5 |  
            | 民间信仰中“动物与宗教”议题的现代性转向 | 袁朝晖 | 15 |  
            | 民俗学视域下手工艺研究的新可能 ——兼论民俗学的知识生产问题
 | 滕璐阳 | 22 |  
            |  |  |  |  
            | “妙峰山调查百周年纪念”专题 |  |  |  
            | 在民俗中发现民史:1925年妙峰山进香调查的学术意义 | 陈峰 公坤 | 35 |  
            | 从信仰团结到家国一体 ——妙峰山庙会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演变
 | 张青仁 | 42 |  
            |  |  |  |  
            | “风俗与文明”专题 |  |  |  
            | 回归“风土”:重建一种比较文明研究的视野 | 张帆 | 53 |  
            | 季节节庆视角下的山川与社会 ——以云南鸡足山接佛和火把节为例
 | 舒瑜 | 63 |  
            | 以风俗修复世界:北京房山大石窝的采石与社会 | 鞠熙 张巧坭 | 76 |  
            | 文明与风土之间:青年博厄斯的两次学术“出走 | 张力生 | 90 |  
            |  |  |  |  
            | 非遗论坛 |  |  |  
            | 遗产空间中的文化接触与认同构建 ——基于喀什和青州古城的案例解析
 | 许峰 董玉洁 | 103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新文化空间生产 ——以济宁宣阜巷为核心个案
 | 张兆林 | 114 |  
            |  |  |  |  
            | 民俗史 |  |  |  
            | 具身与权力:论荀子礼俗观的规训维度及其策略 | 陈晨捷 | 123 |  
            | 传说在地化的多元路径:玉女修真传说与泰山后石坞信仰空间的互构 | 于晓雨 | 133 |  
            |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集体记忆 ——深圳中北部地区“迁海复界”历史叙事的生成机制研究
 | 刘晓春 | 14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李中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