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联办会议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联办会议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山东青州成功举办
  作者:倪晨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08-17 | 点击数:98
 

   2025年8月10日至15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省青州市井塘村村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山东省青州市井塘村顺利举行。本次学术工作坊聚焦物质民俗研究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度结合,邀请了国内外民俗学、人类学、建筑学、农业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吸引了来自山东大学、神奈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等19个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7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工作坊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学术报告、深度田野考察、专题研讨以及师生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深入探讨了物质民俗在当代乡村发展中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应用等前沿议题。

  8月11日上午,工作坊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刁统菊教授主持。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叶涛教授致辞,他对井塘村村民20多年来的支持表达了由衷感谢,并指出本次工作坊聚焦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旨在填补民俗学在物质载体研究上的不足、推动跨学科对话,为乡村非遗保护提供经验。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张凝局长向工作坊师生介绍了民俗文旅融合的“青州模式”,并围绕青州文旅事业的深入发展提出畅想,期待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当地民众的三方聚力。青州市王府街道办事处李敏主任讲解了井塘村建设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落的相关工作内容,着重介绍了其中“和美乡村,绿色旅游”的建设理念。神奈川大学常民文化研究所周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井塘村是“现代文明与乡愁记忆共生”的典范性体现,文旅融合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并强调中国民俗学需补足物质民俗研究短板,从器物脉络追溯中国人追求幸福的历程,呼吁学者深挖生活变迁中的中国故事,推动跨文化对话,让民俗学更好服务当代。

  11日下午和12日,全体与会学者相继发表了精彩纷呈的报告,围绕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展开了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深入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从自身三十年的田野实践出发,分享了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路径的经验。他提出“以身为度”的田野方法,从陕西佳县古枣园暨泥河沟传统村落、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核心保护区域、云南宁蒗摩梭人村落油米村等具体案例出发,对从“物”入手的调研经历,以及相关口述史、文化志、影像志等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揭示出村落文化资源既具备静态档案功能,也具有动态再生产的属性。孙庆忠教授强调村落是农耕文明与生命情感的载体,倡导唤醒村民自觉、发掘能够改变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乡土重建。

  神奈川大学周星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农具研究的深厚传统,并对当代农具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当前的农具研究存在以下短板:一是“重雅轻俗”,往往偏重典雅的器物传统与承载典章制度的文物,轻视草根民众日常使用的普通农具和民具;二是忽视对“器物体系”及其整体变迁的考察;三是缺乏对器物“后半生”的关注。为此,周星教授呼吁中国民俗学亟需将视野拓展至更广阔的“民具研究”领域。他强调应在田野调查中系统记录、整理并讲清“物的故事”,尤其关注民具的现代转化路径、社区背景及其承载的民俗知识与生活智慧,超越雅俗偏见,构建以“整体观”来理解乡村生活世界的中国民俗学物质民俗研究新格局,并为民俗博物馆的实践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山东大学叶涛教授以青州井塘古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传统村落如何通过物质民俗研究激活当代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该村吴、孙、张三大宗族通过家谱编修、拜谱仪式维系血缘纽带,实现了家族历史的延续性;经济产业上山楂种植与加工成为支柱产业,妇女外出从事果木嫁接工作能够获得可观收入;婚俗上保留了夜间娶亲、坐轿等古礼,丧葬习俗中亦有孝子至土地庙“告庙”等内容;以关帝庙为信仰空间、四季社和玉皇社的香火活动为核心的民间信仰,构成了村民精神生活的底色。叶涛教授指出,物质民俗的现代转化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井塘古村的“活态保护”模式,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为村民创造了就业与收益,彰显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山东大学王加华教授主张突破传统研究中将图像视为文字附庸或单纯艺术本体的固有视角,提出应将农耕图像本身作为独立且核心的研究对象。他强调,理解这些图像的关键在于深入其具体的历史语境,细致分析其创作动机、赞助人、创作者、传播路径与具体功能。绝大多数的古代农耕图像并非对农业技术的客观记录,而是作为“重农理念”的象征载体,对传统中国“以农为本”的政治运作、社会教化思想与文化观念的深刻映现。王加华教授指出,农耕图像如同一面“镜子”,系统地折射出传统社会的运作逻辑、民众生活图景及其与中华农耕文明本质的深层互动关系,反映出农业文明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塑造作用。

  山东建筑大学姜波教授探讨了山东传统民居的类型和地方特色。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山东各地的村落民居形态差异很大。传统村落民居的特征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各要素之间的相似或相异,会直观地呈现在民居形态上。山东的民居大体上可分为鲁中山区、胶东丘陵地区、胶莱平原地区、鲁西平原、鲁南山区、鲁西北平原地区六个不同地域,各地村落则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姜波教授指出,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和利用传统民居,对于促进文化旅游、带动经济提升、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与归属感都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詹娜教授带着对家乡生产劳动的记忆,深度剖析辽东满族葬礼中犁铧的象征意义。在辽东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态背景下,当地满族群体融合农耕、柞蚕放养及渔猎采集等复合生计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生态,也产生了许多与农具有关的风物传说。丧葬仪式是脱离社会的过渡礼,在辽东自然社会生态背景下,盛载着民众丰富心理需求和精神内涵的犁铧贯穿着丧葬仪式的始终:逝者咽气后用盛有铁铧碎片的碟子压在死者胸口;出殡时将铁铧碎片撒在死者生前睡的炕上或屋内;坟前立碑时在碑与座槽缝隙中放上铁铧片。铁铧片的使用有助于将逝者与生者世界彻底分离,这是作为生铁的物理属性和能够用以开耕垦荒的文化属性赋予犁铧的由“生”到“熟”的象征意义。

  山东大学刁统菊教授基于井塘村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全面探讨了乡村振兴中生计模式与家族文化的深层互动。井塘村的生计模式发生结构转型,在当下依然处在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当中:清代以来延续的山楂片加工传统,如今已发展为电动生产线,由此缩短了加工周期、摆脱了对光照的依赖,并催生出跨区域采购的产业链;苗木嫁接凸显出性别化劳动特征,女性虽较男性有更高收入,但仍在家庭中面临着结构性的性别困境;古村旅游业解决了老人的生计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焦虑,并通过综合福利普惠全村村民,但目前也面临着传承断层等问题;家族文化则展现出礼俗社会的制度韧性,血缘与地缘交织的“父子庄缘”网络维系熟人社会,红白公事体现村落对家庭的统摄和整合,嫁女承担赡养责任但不参与家产分配,招“养老女婿”成为传统家庭体系的补充。

  工作坊学员积极提问,关注“工业遗产的留存与保护”“农耕图的更多分类与概念化界定”“农具在不同场景的象征意义和使用逻辑”等问题,老师们给予了耐心、细致的回应。

  本次工作坊还特别设置了“日本民具学及其应用”专场报告会,参加者为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部分师生。角南聪一郎准教授系统梳理日本农具图谱与民具志的演进:从江户农书图谱、明治政府“农具图会”,到阁楼博物馆确立“民具”学术概念,通过纪年铭、专利文献考据器物断代,并以家庭、社区、县域三级民具志实践,展现传统器物从使用到保存活用的转型路径,为乡村振兴中的物质文化保护提供参照系。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农具相关记录的断层危机,角南教授呼吁农学、机械工学等学科进行多学科协作,强调中国农具研究对日本的启发,期待东亚民具志的新范式。

  博士后期课程的余玮以《民具月刊》杂志为出发点,介绍了创刊背景、创刊经过、内容主题、投稿者构成等方面。作为面向民具的杂志,其内容主题包括全国各地的民具调查报告或研究、博物馆及相关展览介绍、书籍介绍及书评等方面;提倡多图片、多表格,能给读者提供关于民具研究详细研究方法的教学,甚至是器物拍摄手法的教学。余玮据此梳理了日本的物质文化研究脉络,以探寻其研究的特征。

  博士后期课程的徐梓淇探讨了21世纪以来日本民具学研究的学术转型,并对其进行初步反思:“民具”的概念描述由简入繁,概念边界由繁入简;研究对象从静态“器物”转向动态“文化实践”;方法论上融合技术史与全球物质流动分析。徐梓淇指出,当前研究不仅关注民具本身,更着重于通过民具重新发现地域价值,探索其在活化地方中的应用。这一以民具驱动地域振兴的目标路径,与本次工作坊聚焦的“乡村振兴”和“物质民俗”议题高度契合,凸显了民具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博士后期课程的吴珂对中国乡土玩具资料在日本的保存、收集情况及相关背景进行了深入考察,他关注特殊历史时期日本趣味者的乡土玩具收集活动,并对此进行反思与批判。吴珂认为,那种对殖民地、大陆的殖民主义想象,融合乡土玩具本身既有的“童趣”和对“虚幻的童年记忆”的再生产,其最终的物质呈现即为所谓的“乡土玩具”。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复合情绪下,日本民众对大陆存在复杂想象,“藏品猎头”面向日本贩售的其实是某种情绪的具象化产物、物质化的精神载体。特殊时期民族志中的价值要辩证看待,因此对日本研究者在特殊时期的调查成果进行重新检证的过程中,中国研究者的参与是十分有必要的。

  博士后期课程的邓晶晶介绍了锡林郭勒地区牧民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内容。她在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牧区开展田野作业,发现牧民从居住在蒙古包转向在砖砌住宅“板升”定居,牧民的居住空间布局、家具摆放、烹饪方式、能源利用逐渐现代化,家电、供水系统、监控等设施也已经普及,反映了牧民生活方式、民族认同与价值体系的重构。邓晶晶指出,锡林郭勒牧民的日常生活因“生活革命”发生巨大变化,而未来须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平衡。

  除了现场老师和学员的提问,主持人周星教授还给予了精彩评议,增进了学员对此主题的深入理解。

  配合学术报告,工作坊还精心安排了多次内容丰富的实地调研活动。8月11日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学员便前往井塘古村进行考察,直观感受村落风貌与物质民俗遗存,资深导游、村民孙好平热情地为师生提供了生动讲解。13日下午,学员再次前往井塘村,有针对性地开展物质民俗专项考察,神奈川大学的师生向大家展示了器物测量和绘图的方式,学员们也纷纷拿起工具,尝试测量并绘制农具。此外,工作坊还安排学员对青州市历史文化进行了专项考察,驼山石刻和青州博物馆拓宽了大家对青州市区域历史与文化资源的认识。

  通过本次工作坊的学术交流与考察实践,与会师生对物质民俗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普遍认识到发展物质民俗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关键路径。井塘村作为具有丰富物质民俗遗存的传统村落,既是相关研究的绝佳田野案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本。

  此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物质民俗研究与乡村振兴实践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对话平台,贡献了丰富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案例,也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注入了新的学术动能。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钮泓宇]神器、乐器与纪念品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
·“灾害文化与生死观”学术工作坊在沪成功举办·“端午与神话”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
·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邀请函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山东大学成功举办“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
·通告║ “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邀请函·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杨卓君]华师大人类学民俗学工作坊:从西郊农民画到鬼畜视频
·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民俗学专业责任与研究伦理工作坊”在京召开
·[任甜甜]浅议《元曲选》中蒙古语词所体现的物质民俗及其贡献·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2016)成功举办
·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录取名单公示·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招生简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