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从辟邪除瘟到纪念屈原的历史演变轨迹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68466
 

  (二)端午节的酒

  端午节饮用的酒有菖蒲酒、雄黄酒、菖蒲雄黄酒和朱砂醑等。据说它们的功能是辟除瘟疫之气,或驱逐毒虫。

  菖蒲是端午节一大主角。它不仅用来做蒲剑、蒲人、蒲鞋等装饰品,还用它的根或叶子来泡酒,即菖蒲酒,简称蒲酒。东汉时代就有菖蒲酒,但不知道是不是端午节专用。南北朝时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云:“端午节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辟瘟气。”这里是用菖蒲的根泡酒。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云:“端午以菖蒲或丝或缕泛酒。”就是把菖蒲切碎了泡酒。菖蒲酒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由此可见,端午节饮菖蒲酒是有保健作用的。

  雄黄酒,是把雄黄研碎,溶解在酒里。雄黄入药,也被用于辟邪,所以雄黄酒也是用来辟邪的。饮雄黄酒的习俗,宋代以后比较常见。有时候还加入菖蒲丝,称为“菖蒲雄黄酒”。元代瞿祐《四时宜忌》云:“五日午时饮菖蒲雄黄酒,辟除百病,而禁百虫。”明代《五什俎》里记载雄黄酒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比较详细:“端午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避蛇虫毒害。”这和后来常见的用雄黄酒在儿童额头写“王”字大致类似。

  关于雄黄酒能够辟邪的观念还出现在著名的《白蛇传》传说中。白蛇修炼成精,化为白娘子,与杭州人许仙结成美满婚姻。但是,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后,白娘子现出蛇形,竟把许仙吓死。在这个传说中,雄黄酒的辟邪力量是如此巨大,连白娘子这个已经修炼成精的蛇也无法抵挡。

  还有一种朱砂醑,就是朱砂酒。明代冯应景《月令广义》介绍说:“午日用朱砂醑,辟邪解毒。各以余酒指染额、胸、手足心,无虫虺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处,远毒虫。”朱砂既是药物,又是辟邪物。用朱砂于酒,目的当然也是辟邪。其使用方法也和雄黄酒几乎一致。明代也有把菖蒲、雄黄和朱砂一同泡酒的用法。证明这三者具有同样的辟邪功能。

  清代北京地区普遍流行菖蒲酒或雄黄酒。部分饮用,部分洒在床帐之间,部分用来涂抹小儿额头或耳鼻。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额及耳鼻间,以避毒物。”《宛平县志》则有全家喝菖蒲酒,用雄黄涂抹小儿。

  各地志书多有菖蒲酒、雄黄酒的记录。黄河流域,山东的惠民县、邹县均有菖蒲雄黄酒。陕西凤翔县也是菖蒲雄黄合用。长江流域的江苏苏州的所谓雄黄酒,其实也是把雄黄末、菖蒲根一起掺在酒里。浙江的嘉定、六合、新昌、富阳等地也有饮用菖蒲酒、或雄黄酒的习俗。范寅《越谚》记录越地习俗:“菖蒲雄黄如烧酒曰‘蒲黄酒’,午时饮之。饮后,喷壁角、门。饮余酒中雄黄,书王字于孩额,并抹其眼、耳、鼻孔,可辟虫豸,与下喷门、壁,皆辟毒虫蛇虺。”按照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录,当地饮用“菖蒲雄黄醴”——醴,也是酒的意思。

  但是,二十世纪后期,饮菖蒲酒、雄黄酒逐渐消亡。蘸雄黄酒给儿童涂抹额头、耳鼻也逐渐减少,城市里几乎见不到了。

  (三)五毒饼,五毒菜

  清代至民国时期,北京、南京都有专门的灭五毒的食物——五毒饼、五毒菜等。《京都风俗志》记载当时北京富裕人家购买有五毒图案的糕饼,叫“五毒饽饽”,味道甜美,也用来馈赠亲友。这种五毒饼的原料是玫瑰花、蜂蜜、白糖、核桃仁、松仁作馅,外包白面粉酥皮,香甜可口,上面加盖红色的五毒形象。潘宗鼎《金陵岁时记》记述民国时代南京的五毒菜是杂炒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木耳)等五种原料制成。这些食物原料并没有任何毒性,南京人只是把它们当作五毒的代表使用而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3-22 16: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端午辟邪的涵义
下一条: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相关链接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马丽莎]东乡刺绣发展对当地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超]空间、物与地方知识: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在地性制约机制及其破解策略·[梁爽]论“地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内生性发展
·[李斯颖]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人类起源神话叙事的塑造与丰富·[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
·[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即将发布首份全球文化政策报告 ·[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