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从辟邪除瘟到纪念屈原的历史演变轨迹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53911
 

  二、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

  (一)研究端午起源的方法

  由于上古时代的典籍大量失传,以及民俗节日逐步发展的特点,有关节日起源方面的史料都非常缺乏。在节日起源研究领域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争论。具体到端午节起源的研究上,学术史曾经出现过辟邪说、纪念屈原说、仿效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以及古代越人新年说等等。但是,民俗学界的主流意见是辟邪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上古时代辟邪的风俗。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支持辟邪说,并对后五种假说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在我看来,其他假说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把传说当作历史事实,例如“纪念屈原说”就是把原本用来解释端午节的民间传说当作历史真实事件了。其二是片面理解端午节习俗,把其中某些后来增加的因素误以为是最原始因素,例如把竞渡当作端午节的原始内容,并以此确定整个端午节的起源点。

  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研究端午节的起源需要采取下列三个步骤。首先全面考察端午节的习俗,以确定其最原始的核心因素。其次,剔除非核心因素。端午节的其他因素是逐渐发展、粘连到核心因素的。它们虽然各有各的起源,但是对于端午节来说,那些只是节日的流传变化,与起源无关。第三,寻找有关端午节核心因素起源的相关史料。普遍流行的传统端午习俗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使用菖蒲、艾蒿的各种习俗。人们一直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出现许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习俗。如采各种草药(包括菖蒲、艾蒿)、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蒿等等。第二是缠挂五色线以驱邪辟凶。第三是用艾虎、或道教符图驱邪。第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也是为了驱邪保健。第五是吃粽子,这是象征季节变化(详见后文),实际也是趋吉避凶的。第六是出门游玩,这在上古时代也是为了回避邪气。第七是划龙舟或赛龙舟。虽然有传说称划龙舟或者龙舟竞渡是纪念屈原,但是在很多民众心目中龙舟竞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第八是亲友互相赠送礼物。因为端午日不祥,所以亲友之间在危难之时互赠礼物,互相关心。以上八项端午节习俗中,都是以辟邪、辟瘟、保健为目的,因此辟邪就是端午节的核心。端午节的原始本质就在于此。

  至于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某些历史著名人物而产生,那不是历史事实,而只是端午节习俗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它们和端午节起源的事实无关。

  (二)创造端午的思想基础

  古人为什么要在五月五日(或午日)辟邪辟瘟呢?换言之,他们为什么认为这一天有邪气侵害、如此凶险?这是古人创造端午节的思想基础。了解这个思想基础,是探讨端午节起源的重要前提。先秦时代的人们相信阴阳二气的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一年之中的各个自然节气是宇宙运行的关键点,尤其是冬至、夏至。冬至,阴气极盛,但是阳气开始复苏;夏至则是阳气极盛,阴气开始产生。包含着夏至的仲夏五月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礼记•月令》云:“是月(指仲夏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意思是五月里白昼最长。但是阴气、阳气激烈斗争,生物半死半生。君子应该斋戒,禁绝一切情欲。这里所谈的核心是夏至时节(后来的端午节包含了夏至的因素)阴阳二气的斗争,以及斗争的结果——代表生命的阳气开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阴气重新出现,并将逐渐强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这是后来端午节习俗集中在辟邪方面的最根本原因。

  (三)端午节习俗的起源

  先秦时代在我国历法史上属于月令时代。国家完全垄断历法的制订和节日活动的内容。当时的王官依照自己对于天时的观察和理解制订出全面指导社会生活的国家时间制度——月令,强调人类生活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节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司马谈《六家要旨》引述阴阳家观点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这里的四时(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都是自然节令。这是从遵守自然节令对于人事的影响来说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根据五月是“恶月”的观念,战国时代产生了一些相应的特殊时令习俗。为了简洁,我只列举与端午节起源有关的习俗:不育五月出生的孩子、蓄采百药、沐浴兰汤和登高游玩。第一种习俗是认为五月出生的婴儿长大后“将不利于父母”,必须及早抛弃。《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父亲田婴不让妻子养他,理由是:“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于父母。”这里特别强调五月五日出生,可见当时的忌讳可能是专指这个日期的。五月五日因此就从五月的三十天之中突出出来。田婴的妻子悄悄抚养了孟尝君,也并未发生危害父母的事。但是,这种迷信思想却一直在民间流传,到汉代仍然存在。王充《论衡•四讳》记载当时流行的忌讳:“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东汉应劭《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应劭把时间明确为五月五日,与后来的端午节时间完全一致。这个习俗迷信,而且野蛮,但是它长期贯穿在端午习俗中,应该看作端午起源之一。第二种习俗是认为五月存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邪气,需要采集各种药材以驱逐毒邪之气。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说:“此日(仲夏月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意思是五月午日要采集各种草药,以消除此时到处弥漫的“毒气”。这个习俗后来发展成为专门采集这个时候的药材,认为此时药效最好(详见后文)。因此,这也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第三种习俗是用浸泡了兰草的热水——兰汤——沐浴。战国时代有沐浴兰汤的习俗,屈原作品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但时间不详。《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这里有月份,但没有日期。《艺文类聚》转引《大戴礼记》则为:“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草在古代被看作一种能辟邪的植物,在三月上巳节和五月端午节都使用兰草。《太平御览》卷五十九引东汉薛汉《韩诗章句》云:“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众女执兰而拂除邪恶。”可见汉代人认为,兰草是可以辟邪的。浴于兰汤的目的就是要辟邪保健。这个习俗在唐宋以后的端午习俗之中还能看到(详见后文)。所以,这也是端午节的一个源头。第四种是登高游玩。《礼记•月令》讲到仲夏月的时候说:“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意思是五月里太阳已经达到极盛,所以不能再在南方用火。为了避免阴气伤害,人们要住在高处,或者登山望远。这条材料没有说明具体日期,但是后代端午节中的远游习俗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上述四种习俗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它们都认定这个日期充满不利健康的邪气。这时出生的孩子会害父母,因此要及早抛弃;空气中存在邪毒之气,危害身体健康,因此要采药、要沐浴兰汤、要登高游玩。基于以上原因,这四种习俗虽然记录在不同的著作中,但是,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这四种习俗共同成为端午节的起源。

  任何一个完整的民俗节日,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因素。第一是固定的日期。第二是特殊的习俗。第三,特殊的节日名称。完整的端午节习俗,应该包括特定的时间点五月五日(或五月午日)、特定习俗以及专门的节日名称。根据前文所述,战国时代端午节的时间已经基本确定在五月五日,或五月午日。其习俗内容是不举此时出生的孩子、蓄采百药、沐浴兰汤和远游。唯一不足的是,专门的节日名称尚未出现。

  缺少名称,说明战国时代的端午节还不完整。当时端午节没有名称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历法制度是王官月令,被政府垄断,并主要为政府服务。制订月令的王官对于百姓生活中民俗节日的表述并不重视。因此,他们虽然记录了一些节日活动,但是没有使用专门的节日名称,更没有记录民众对于节日习俗的解释传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而完整的端午节还有待于未来的历史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3-22 16: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端午辟邪的涵义
下一条: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