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从辟邪除瘟到纪念屈原的历史演变轨迹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53919
 

  十、沐浴兰汤

  夏季炎热多汗,为了保持清洁,沐浴是必不可少的。不过端午节的沐浴却不仅仅是为了清洁,更主要是为了祛除邪气。所以,端午沐浴不仅用热水,水里还要加上能够辟邪的兰草。战国时代出现的沐浴兰汤习俗就是这样。汤,洗澡用的热水。兰汤,就是加了兰草的热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泡水的药草有变化,有时候是兰草,有时候用艾草、桃叶、柳叶或菖蒲,甚至是用“百草”——各种各样的草药混合使用。但是,这些都是从沐浴兰汤发展来的,实质也跟兰汤近似。所以,我统称之为“沐浴兰汤”。

  南北朝时代,北方人重视端午沐浴,习凿齿和朋友曾在五月五日一起沐浴,游玩。用什么水,没有说。

  北宋时代,一直沿袭沐浴兰汤。苏轼《皇帝阁四首》诗云:“喜辰共喜沐兰汤”,晏殊《御阁》诗云:“沐浴兰汤在此辰”。这些作品都是端午节应制诗。诗歌内容都写到沐浴兰汤,可见这个习俗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端午节才获得“浴兰令节”的美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

  当然,宋代也有不使用兰草制汤的例外。《岁时广记》引宋人温革《琐碎录》云:“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这里泡水的不是兰草,而是艾蒿、柳树叶、桃树叶和菖蒲。材料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保证不遭受瘟疫邪气的侵害。

  明清时代,端午沐浴广泛流传。各地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万历年间,福建《建阳县志》记载:“午时为天中节,采百药煎汤浴体,以免疱癣。”建阳人不讲避邪气,而是讲能够避免皮肤病,观念上比以往有所进步。嘉靖年间,福建《仙游县志》记载:“至午时采百草为汤,浴体以去百病。”清代广东《揭阳县志》记载,揭阳人特意在端午节打水储藏,称为“节水”。据说这种“节水”可以长期贮存,不会变质。他们还“……采百草汤以浴身。”节水加上百草,想来效果更大,可以使沐浴者心理上得到更大的安慰。江苏扬州也流行百草水沐浴。根据乾隆时期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当地的公共浴池在端午节给顾客提供百草水沐浴。浴池老板顺应当地习俗提供这种节日特殊服务。

  当然,也有坚持沐浴兰汤旧俗的人。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录粤地习俗云:“(五月)五日,浴女兰汤。”虽然坚持用兰汤,不过风俗还是有了一点变化,就是只给家里小姑娘沐浴,并非全家。清代江苏如皋县的《如皋志》说:“端午采泽兰煎汤沐浴,昔人谓浴兰汤者是也。”由于当地习俗与上古时代的“兰汤沐浴”非常一致,县志作者特意说明这就是古代的“浴兰汤”,言下颇有自豪之意。不过,同属江苏的苏州人则用艾叶和菖蒲煮水沐浴。

  晚清同治年间,四川高县仍然保持着端午沐浴的习俗。县志记载:“沿山采药,煎水净身,云免疮疥。”

  现代社会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很多人天天洗浴,洗浴用品中香味剂、甚至于药剂也丰富多彩,端午节沐浴逐步丧失了节日习俗的独特性,越来越淡化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3-22 16: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端午辟邪的涵义
下一条: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