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从辟邪除瘟到纪念屈原的历史演变轨迹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68459
 

  (二)关于竞渡的其他传说

  虽然全国各地的端午竞渡习俗多数将纪念屈原作为目的,但是,江浙两省部分地区却沿袭本地古老传统,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孝女曹娥。

  魏邯郸淳《曹娥碑》记载浙江上虞人曹盱在“汉安二年(143)五月,时迎五(伍)君(即伍子胥,死后成为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接着是讲曹盱的女儿曹娥投江自尽,寻得父亲尸体的神奇故事。不过,东晋虞预《会稽典录》把这个事件的时间具体为“汉安帝二年(108)五月五日”。可能当地已经出现把端午竞渡习俗归结为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大将伍子胥的传说。伍子胥受诬陷而死,深受百姓同情,古代关于他的戏曲很多。江浙百姓说他死后成为涛神,借江涛宣泄自己的怒火,是很符合人类心理的。

  隋代杜公瞻注解《荆楚岁时记》,介绍了关于端午竞渡起源的三种传说。第一,起源于拯救屈原。第二,在东吴地区是源于迎接涛神伍子胥,与屈原无关。第三,起于越王勾践(理由不详)。杜公瞻客观地介绍以上三种说法,并不强求一致。这种态度承认不同地区人民可以根据本地历史文化对端午竞渡进行自己独特的解说。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并序》表示感念于孝女曹娥和忠臣屈原,可能当时的民间传说不仅讲纪念屈原,也讲纪念曹娥。曹娥的父亲死于端午迎接涛神,她为寻找父亲尸体而投江,成为孝女。后人也把纪念这位孝女列为端午竞渡的目的之一。例如,明清时代湖北《云梦县志》记录,当地水浅,无法竞渡,只能用竹子做旱龙(即旱龙船)。上边摆设屈原像、游江女娘像(县志作者认为是曹娥)和瘟司水神像。最后送到河边焚烧。

  正确对待不同地区的不同民间传说是很重要的。民俗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同地区历史与地理条件不同,人们对端午节的解释有差别是很正常的。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独特的文化创造,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有利于创造未来文化。因此,我们不能用普遍的屈原传说去贬低或取代其他地方性的民间传说。

  十三、端午节的射柳游戏

  古代端午日要出门辟邪,为了消除无聊,人们发明了很多游戏活动,如射柳、打马球、摔交等。但后两种游戏流行地区不广,时间也不长,所以,本文只介绍射柳。

  射柳,又名足藉(左足字旁,右藉,音扎)柳、示昔柳枝、扎柳。其基本形式是骑马射柳树枝,展示骑术和箭术。这种游戏具有军事价值,在早期主要是由军人表演。

  射柳游戏起源于古鲜卑族秋天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树立柳树枝,众人骑马绕行三周。汉族的射柳游戏,据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考证,开始于唐朝。

  宋代射柳游戏分别在三月三和端午节进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玩法比较正规:皇帝登楼观看军人表演百戏,其中有“示昔柳枝”:地上插柳枝,若干骑手驰马射之。但是,时间是在三月。庞元英《文昌杂录》记录的则是在端午:军人在端午日树立一根旗杆,上边悬挂鸟笼,骑马射之,称为“扎柳”。

  北方的辽国也是清明、端午两节玩射柳游戏。他们把装着鹁鸽的葫芦挂在柳树上,军人骑马射葫芦。射中,鹁鸽飞出,飞得高者获胜。金国因袭辽国风俗,世宗皇帝在端午节观赏射柳,还奖励优胜者。金人一般的玩法是:在毬场上插两行柳枝,标上记号。按照尊卑顺序依次驰马射箭,能够射断柳枝而且用手捡起断枝者最优,射断而不能捡起者次之。其他为负。

  明代多位皇帝都到万岁山(今名景山)观看射柳游戏。熹宗时代诗人蒋之翘《天启宫词》中有专门咏射柳游戏的诗:“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足藉(左足字旁,右藉,音扎)柳拜前旒。八珠穿得皆班赏,夺取头标胜一筹。”作者自注:“午日大驾幸万岁山,阅御马监勇士跑马,名曰‘射柳’。即金、元足藉(左足字旁,右藉,音扎)柳之遗。”射柳的名字可能是明朝人起的。

  明代末年,射柳开始流行民间,并固定在端午进行。活动地点在天坛到金鱼池一带。天坛本来也是民众端午“避毒”的处所,正好观看射柳。

  清代官方与民间也都在端午进行射柳活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3-22 16: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端午辟邪的涵义
下一条: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相关链接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马丽莎]东乡刺绣发展对当地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超]空间、物与地方知识: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在地性制约机制及其破解策略·[梁爽]论“地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内生性发展
·[李斯颖]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人类起源神话叙事的塑造与丰富·[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
·[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即将发布首份全球文化政策报告 ·[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