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刘志伟、郑振满、赵世瑜:在田野中“跑”出的问题与思考
  作者:刘志伟 郑振满 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28 | 点击数:6933
 

沙龙现场

      提问:我想问刘老师,南方有后土神,而北方的墓地好像是没有的,我们南方扫墓的时候是要先扫后土神,再给墓主扫墓。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北方的墓地没有后土,南方的墓地有后土?这个后土是什么时候进入到南方墓葬系统的?

      刘志伟:北方是不是没有后土,要问赵老师。我首先要讲南方、北方的问题。

      现在大家很喜欢把很多不同简单地归类为:南方如何如何、北方如何如何。毫无疑问,南北有差异,但其实所谓的南方或者北方,其内部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是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在南方的某个地方看到的、或是在北方的某个地方看到的。

      在我们这一行里,其实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南方有宗族,北方没宗族。后来我们“跑”(田野)发现,北方不是绝对没有宗族,到处都是。所以,你刚才讲后土,我不做北方,所以我第一反应是要问问赵老师:是不是北方真的没有?如果“北方没有”,是河北没有、山东没有、还是河南没有?起码从墓的形制上来讲,要搞清楚:一般老百姓有没有,皇族的情况又是怎么样?但具体情况我不清楚。

      回到你的提问。我比较多看到的所谓的南方的后土,一般来说墓,其实是一个“房子”,如果是一个“房子”的话,后土其实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一个边界的概念。其实我们在村子里面很多房子有界墙,后土就是边界,后土的理念就是土地的理念。这可能不是南北的问题,对所有中国人,“土地”的概念都无处不在。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土地公,所以“土地”基本上是管一个地方的象征,而它管哪里,管的范围有多大,常常是通过我们在不同的地方立这个“土地”——我们的房子门前门后其实都会立一个“土地”,其实是土地划边界的概念,所以没有特别玄的地方。

      你刚刚说我们清明扫墓会先扫后土,其实就是先把周围的边界搞清楚。至于怎么来的,可能还是一个土地的概念,时间我不太清楚,可能郑老师比较了解乡村,他会知道。

      郑振满:原来做民俗学很多人都讨论过南方有很多民族早期都有石碑制度,就是他们有很多的传统领域,他们对土地的早期都是用石头去标示。好像有一个理论是叫做石碑制度。这个词我讲不清楚。

      赵世瑜:刚刚刘老师的意见我也很赞同,但是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说到后土庙的问题,这和坟地、坟山有后土要分开来看。

      北方有全中国最大的后土庙,在山西的万荣,有兴趣大家可以去看看。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宋真宗跑到那边去建的,是一个很大的后土庙,有从宋代一直到清末还是民国的碑。其实“后土”、“皇天后土”都是进入到国家的祀典里面去的,所以它在礼制系统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像你说的一样,现在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些北方保留下来的一些旧的、老的坟,其实不光是后土见不到,很多别的,像其他地方有的一些东西可能都不大能见到。这个究竟是什么时代曾经有过,逐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了,还是什么情况,需要进一步去做研究。但是至少我们今天看到的新坟越来越少,老坟确实是比南方要少很多,这不光是现在国家的政策和管控的原因——这倒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背后的土地界限。

      我记得前不久在北大,郑老师带我们读材料的时候,他讲到一个事情,他在读福建发现的大批量的契约文书,发现很多人想占地,他们先在那个山上放一个东西,然后就证明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以后准备作为我们家的坟地,这叫“土记”。因为我们一般看文献,看到这两个字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在这个土地上面打一个记号,这个记号可以是一个石碑、一个石头,或者几棵树,可能就是这一类的东西。

      这个土地的权利的占有或者叫确权,可能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在南方地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显著的问题。甚至会通过坟地这样的形式来确认,有的确实是建坟,有的只是占地——建坟可能只是个名目。但是在同样历史时期的北方,这类问题可能没有如此凸显,具体我不太清楚,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做研究。

      确实你可以看得出来土地的占有、确权以及后面一系列人的变动、赋役制度的变动等等,确实体现了一个大的共同趋势,造成了南北方有一些差别,可能背后是可以探讨的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不简简单单是一个仪式性设计,有关于坟地设计的问题,我想背后应该有更复杂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2018-06-25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下一条: ·[劳格文]中国历史和社会中的宗教
   相关链接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
·[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
·[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
·[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
·[商梦圆]民间传说从通行叙事到地方叙事的流动机制·[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
·[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