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7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7年会专区

[李泽鑫]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研究
——以阳信县庙五村为例
  作者:李泽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20 | 点击数:2890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研究
——以阳信县庙五村为例
李泽鑫
(辽宁大学)
 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资源的融合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开辟了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新道路,通过田野调查以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着重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问题。以庙五村为例,对其历史演变、凌霄阁庙会、民俗信仰、鼓子秧歌的起源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使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创新性的文化要素有进一步认识。同时,理清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之间的互补性,初步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持续、健康、有利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高效、合理发展,为最终两者的融合做好铺垫。以期为庙五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两者相统一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民俗文化;融合;阳信县庙五村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渊源]人民公社时期春节习俗变迁研究(1958—1983)
下一条: ·[李战刚]上海延安路高架立交龙柱传说田野报告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张怡 周全明]民间工艺创新设计的局内意识与局外意识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沈昕 范逸茗 黄琳琳]场景理论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策略研究·[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廖宇婷]融合性·庇护性·想象性:《格萨尔》民族信仰的三重属性·[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
·[霍福]“河出昆仑”神话新解·[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
·[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陈曦]从灾异叙事到共同体象征:滇中阿拉乡祭虫神话的生成与功能研究
·[陈科锦]文旅融合背景下濒危民间信俗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山东青州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