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作者:崔瑞军) 
 
【编者按】早就许诺整理《中国民俗学会大事记》(1978—2009),也早就整理出了初稿。迟迟没有公布于众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担心挂一漏万,不能全面反映学会的事迹。不得已,前几天与叶涛秘书长商议,他的意见是先在论坛公布,让大家补充完善。这个建议是很好,集思广益,特别是参与学会建设的同仁看到这份《大事记》,也许会勾起许多回忆,说不定还会翻箱倒柜找出许多珍贵的资料甚至实物来,这份《大事记》在整理过程中就依赖了叶涛提供的学会前期活动的全套《中国民俗学会通讯》。不怕挂一漏万,鼓起勇气将初稿粘贴在民俗学论坛,也算对承诺的一个回应。殷切地希望大家参与讨论、补充,使《中国民俗学大事记》更臻完善。 
──陶立璠 (2010年6月22日 ) 
 
  
中国民俗学会大事记 
(1978—2009) 
  
  1978年 
  ★夏天,由钟敬文教授起草,联合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等人,致函中国社会科学院,随后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这一建议得到胡乔木同志、周扬同志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年底,辽宁大学乌丙安、刘航航以《重建中国民俗学的新课题》为题,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建议。 
  10月。西北民族学院组织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写暨学术讨论会”,成为十年动乱后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界的第一声春雷。 
  1979年 
  ★是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设立民俗学部。 
  11月 
  1日。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钟敬文七教授再次向文艺界发出呼吁。呼吁书全文如下: 
  学艺界的同志们: 
  民俗学不但是我们必须建立的一种人文学科,而且我们也具备了建立它的一定条件。去年秋间,社会科学院领导同志宣布的我国今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草案里,已经把这门学科郑重地列为研究对象之一。这是一个福音!关于这门学科的必须建立和专门机构的创设问题,去年夏间,我们曾经向社会科学院领导同志上过建议书,并蒙予以赞许。但是这门学问专门机构的建立和科学研究的计划,推进,需要广大学艺界同志的赞成和实际帮助。因此我们今天诚恳地向大家呼吁,希望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使我国中断了多年的这门科学,能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发荣滋长,为今后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的庄严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顾颉刚(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容肇祖(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 堃(中央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罗致平(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钟敬文(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一日 
  ★张紫晨《民间文学基本知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年 
 
  1980年 
  7月。 
  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采风》小报创刊。 
  11月。 
  20日。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创办《乡土》小报。 
  23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浙江分会建立民俗学研究组,叶大兵担任组长,于彤、莫高任副组长。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集》(1949—1979,共三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乌丙安著《民间文学概论》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 
 
  1981年 
  8月:23日—26日。辽宁省首届民俗学学术讨论会在丹东举行。钟敬文教授、杨堃教授、关德东教授与会。来自全国12个省、区的6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钟敬文教授作了《关于民俗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报告。杨堃教授作了《民俗学与民族学》的报告,关德东教授作了《民俗学与俗文学》的报告。大会宣布辽宁省民俗学会成立。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艺谈藪》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1982年 
  1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吉林分会创办《民俗》小报。 
  2月。8日。吉林省民俗学会成立。陕西省民俗学研究组成立。辽宁大学、复旦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相继开设民俗学课程并组建民俗学社。 
  6月。中国民俗学会筹备会在京成立,钟敬文教授任主任委员,白寿彝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容肇祖、杨成志、杨 堃、马学良、罗致平担任筹备委员。负责筹备学会成立大会事宜和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的起草。 
  10月。11日。上海民研会成立民俗小组。 
  12月。24日。北京大学民俗学会成立。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10-6-22 22:37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