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李向阳书记、
各位民俗学界的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我们相聚在泉城济南,于历史悠久的山东大学校园,共同迎来“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的召开。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对本次年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与会各位学者致以诚挚欢迎!
本届年会自今年三月启动征文以来,得到广大会员和学界同仁的积极响应。截至八月底征文结束,共收到投稿970篇,其中655篇通过评审获得入选资格,实际注册参会论文527篇,参会代表逾600人。会议设有一场主旨发言及七十二场专题研讨,规模空前。
今年年会的主题为“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围绕这一主题,五百余篇参会论文在构建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方向的指引下,深入探讨了民俗学、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议题。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民俗学会组织编纂、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基础理论建设丛书》即将正式发行,本届年会期间将举行该丛书的首发仪式,这无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尤为可喜的是,本次年会中有三分之二的论文作者为青年学者与在读研究生,他们来自民俗学及相关学科。他们的积极参与,让我们对中国民俗学的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正是植根于人民日常生活、关注民众集体智慧与情感表达的学科。我们所研究的口头传统、风俗习惯,正是人民群众世代创造、传承并实践的活态文化,生动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是学术研究中“人民性”最为直接的彰显。我们相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必将在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次年会由中国民俗学会与山东大学共同主办。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积淀深厚,学术传统源远流长,在民俗学理论、农耕文明与村落社会研究等领域成就卓著,特色鲜明。适逢山东大学主办的核心期刊《民俗研究》创刊四十周年,我们深切感念这本刊物作为中国民俗学重要学术阵地,四十年来为推动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卓越贡献。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向《民俗研究》杂志创刊四十周年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对山东大学各级领导,特别是儒学高等研究院为本次会议提供的全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年会无论是论文提交数量还是参会人数,均创下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以来的新高。会议的顺利筹备,离不开学会秘书处与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点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学会志愿者与山大志愿者团队的默契协作。在此,我代表学会向大家表示诚挚谢意!
最后,预祝本届年会圆满成功,祝愿各位代表在济南期间交流愉快、收获丰硕!谢谢大家!
【本文责编:李中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