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阮仪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遵守世界共同原则
  作者:阮仪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2 | 点击数:12695
 


  记录研究城市,将城市的记忆留下

  华沙的重建,依赖的就是华沙大学做的老建筑、老城市的测绘图,这些就是城建档案资料。它既是恢复老城的科学技术依据,又是动员人民、教育人民的重要历史信物和宣传资料,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前几年台湾的连战、宋楚瑜都回到大陆,他们是来寻根的,但他们所到之处——祖坟、小学、旧居,哪处不是新砖新瓦?哪里还有祖居和故乡的遗迹?我们唱的民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即使外婆不在了,那条河仍在,那座桥仍在,就可以留住记忆。现在桥拆了,河填了,所有记忆的依存没有了,故乡情也就消失了。

  我们着力地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付出了心血,也就带来了收益。像上海虹口区的提篮桥犹太人避难地,当时有激烈的争论,因为这里是上海新规划方案中北外滩所在,房地产热衷之地。2003年确定为保护区后,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组织60周年时,有一批当年避难在上海的犹太老人重返故地,他们老泪纵横,诉说着当年的情景和由衷的感激之情,他们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生命中那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好几家犹太籍财团希望投资于此保护与开发,那些原本要拆房的开发商们也改变了态度,这些犹太人的住房、犹太教堂、当年犹太人开的小店和咖啡馆,就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我国著名的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以及苏州、扬州的古民居得以很好的保护和修缮,苏州园林成为世界遗产,其中重要的贡献应该归功于陈从周教授以及其他专家的辛苦和卓识远见。陈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带领同济大学学生认真调查、测绘了这些园林和古民居,写了《苏州园林》、《扬州园林》、《苏州旧住宅》等著作,八十年代后的保护整修全靠这些珍贵的资料。

  陈先生在给我八十年代出的《古城留迹》这本书的序言中就指出要非常重视资料的积累,而做这些事要“脑勤、手勤、脚勤,三勤应之。中国历史之久,幅员之大,近数十年来变革尤速,此三端余深见及焉。过眼沧桑,动人幽思,时有兴感,故余用心史迹记录,而仪三深解余意,以坚强之毅力,作艰苦之调查,笔之、图之、考之,存此数十古城之旧貌,有心之人,实学之士也。治史贵有史料,史料无之,则史论焉从,且城市之史其现状之图照记录,更应翔实……至于观一城之嬗变,古迹之流连,乡土之热爱,大有助于名教也。”陈先生把记录研究城市提高到爱城市、爱祖国和人民的高度来认识,这段话特别值得我们从事城市历史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的人员领会。

  这几年来世界遗产的申报也热得很,表面上似乎是很重视要保护珍贵的遗产,但一涉及到具体的项目,具体的运作,就完全暴露出功利性的目的。申报遗产是手段,是口号,而实质是为了造名气,发展旅游,获取经济利益,而官员们则为了取得功绩,可以升官,因此保护口号往往只是幌子,而运作起来全有明确的目标。就拿著名的丽江古城来说,保护好了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旅游效益,但是却不去重点宣传教育:它留存了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经过七级大地震而没有被摧毁的城镇,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传统木结构体系建筑,呵护了丽江古城,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独特的、优秀卓绝的创造;中国山西的应县木塔,天津的独乐寺观音阁都经历了多次地震仍巍然完好耸立。

  保护这些遗产仅仅是作为旅游的景点吗?仅仅是卖点门票?保护历史遗产不只是为了赚钱,这中间保存有高超的科学技术,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真理,有高超的艺术创造。而我们现在大学里的建筑系、结构系的学生们也不学木结构了,古代的斗拱、梁架也少有人去钻研了,全都热衷于外国杂志,崇拜外国建筑大师,为迎合市场需要而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可以用来赚钱的知识。历史传统全被功利需求所淹没,我们今天如不留存这些实物和资料,我们的后代就全不知道了,而其中肯定有今天还不为人知的科学和技艺秘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 2010年06月02日 13:2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巍峙谈“十部集成”
下一条: ·座谈:世界文明对话日:来自中国的声音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