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曹锦清 徐杰舜]《黄河边的中国》前后的故事
——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教授访谈录
  作者:曹锦清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5 | 点击数:24932
 
徐:人类学或许还有社会学对历时性研究注重不够,往往偏重于共时性研究。
曹:确实如此。其实,东、中、西、南、北不同区域的三农研究,可称为共时性研究,而将改革开放近30年放置到共和国近60年历史中去研究,将近60年放到鸦片战争后160年中去研究,再追溯到1500年,或更早宋代去研究,再远不必追溯了。这是历时性研究,要将这两个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如果只为撰写硕士或博士论文,到一个点上去收集点资料,塞入一个洋框架,再加上点自己也没有弄明的西方理论与概念,这样的研究在学术上是无效的。很令人痛心的是,这恰恰是我们当下的“学术规范”。
徐:关于三农研究,你还有哪些建议呢?
曹:除了上面所说的区域布点、历史延伸外,我的最后一个建议是要开展国际比较,如今各学科的国际比较很盛行,但都与美国比较,我说研究三农的,无法与美国比。如今美国人口3亿,耕地28亿亩之多,农业人口已降至2%,农业产值占GDP1%,每个农场面积数千顷,高机械化,还有政府大量的农业补贴,这怎么比,硬要比,也只具有相反的意义。我所谓的国际比较,首先要与我们的邻居印度比。无论从历史、人口规模、耕地、建国后的三步走政策等来说,可比性较强。很可惜,我们对印度的三农情况很不熟悉,评著之少,令人感叹。而我们对欧洲的历史已达到如数家珍的地步了,当然,我们对欧洲各大国工业化早期的城乡主、土地制度、农村人口往城市的迁移,农民工、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史等等也缺乏研究,这段历史对欧洲学者来说早已过时,他们关注的是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问题了。我曾想组织人员翻译一套丛书,全部取材于欧洲各大国工业化前期的城乡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或有一点参考价值。
徐:你的上述建议是不是就是你未来的研究计划呢?
曹:教授,我在此声明,这只是对那些有志于研究中国三农问题大而言之,是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朋友的一点建议,决不是我的研究计划。即使有些宏图,也非我能够完成。我年近60,已老眼昏花,旋踵即忌,即使心有余,也力不足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有一大特点,即喜欢将“中国”作为思考的对象,这或许是儒家“家国、天下”情怀的历史遗存吧,或也是近代中国贫穷积弱,落后挨打而激发出来的追赶情怀吧。将“中国”作为思考对象,一切思维的头脑遭遇到三大难以逾越的挑战:一是中国历史甚长,悠悠浩瀚;二是中国甚大,区域差异使你不敢下一般判断;三是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太快。我在90年代中就将这一令人眩目的变化称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然,中国自近代以来,各代知识分子都认为国已处于“剧变”之中。这些年来,我内心反复浮起庄子的警告:“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无涯逐无涯殆矣。”幸而,中国新生代学人,尤其是通过各专业出来的博士生们,已抛弃了我们这代人的“宏远迂涧”的想法,不可逾越的专业化迫使他们在各自狭窄的专业内寻找突破。这样,作为思考对象的整体性、历史性的“中国”将被专业化而割裂成各自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各部分、各细节的清晰化将有可能导致整体与历史成为难以理解的模糊怪影。这是令人忧虑但又无奈的事。至于我本人,既无力思考“中国”,又不顾“专业化”,在我的身体尚能支持大脑的往后岁月,大部分时间凭着古人的典籍治着古今之适来回涉步,与先贤对话,共商当下。较长时间的田野研究、可能要终止了。能做的只是利用各种会议的机会到各地农村走走、看看。
徐:好吧!已经十一点了,明天你还要上山考察,今晚就谈到这里,非常感谢你在武义接受我的采访。
录音整理:黄兰红】
收入荣仕星 徐杰舜编:《人类学世纪真言》,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张原 徐杰舜]从摇滚乐到人类学
下一条: ·[陈华文 徐杰舜]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链接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
·[梁珊珊]阿凡提故事的历时演绎与情感诗学·[左怡兵]缀合与分化:《西游记》通天河老鼋故事生成考述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朱依凡]论靖康故事在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衍化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赵晨之]万物有灵论引入中国的知识考古与泛化
·[张芸朵]“幻述木人”:巧匠造人故事的技术想象与诗学意蕴·[张雨]明代小说“猿猴盗妇”故事的重述与伦理反思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
·[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张韩]从故事形态学到计算机故事生成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