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钟敬文]中国的植物起源传说[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2-13 | 点击数:21552
 

        ㈣ 相思子和相思竹

        涉及男女情爱,而以相思为名的植物之起源神话,除黄先生所举的相思树以外,尚有相思子(红豆)和相思竹等富有韵味的传述。王维诗云: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这是没有一个读书人会背不出来的绝句。又温庭筠句云:“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24]这也是说及相思子的。

        关于相思子的记载,要算明末岭南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的文词为较详细。屈氏云:“红豆本名相思子。其叶如槐,筴如豆。子夏熟,珊瑚色,大若芡肉,微扁。其可以饲鹦鹉者,乃蔬属。藤蔓,子细如绿豆,而朱裳黑喙。其结实甚繁。乃篱落间物,无足贵也。其木本者,树大数围。结子肥硕可玩。”[25]他又记述其实及关于它的神话云:“相思子,朱墨相衔。豆大莹色。山村儿女,或以饰首,婉如珠翠。收之二三年不坏。相传,有女子望其夫于树下,泪落染树,结为子,遂以名树云。”[26]清人钮秀,在他的《觚幐》中,也记述着这个神话。据云:“相传,有怨妇望夫树下,血流染枝,旋结为子,斯言所由肪也。”[27]语句和屈氏的大略相同。但“血流染枝”,比仅云“泪落染树”,于红豆的“颜色”上的解释,似乎更觉圆满。这个故事,和我国的秋海棠神话及西方的迦南馨(Carnation)传说,最为近似。关于这点,数年前,我已曾于一篇随笔中说过了[28]。

        至于相思竹的故事,见于明代学者杨慎所著的《丹铅续录》中。据云:“蜀涪州有相思崖。昔有童子卯女,相悦交赠。今竹有挑钗之形,笋亦有柔丽之异。崖名相思崖,竹曰相思竹。”[29]假使我们说相思子的故事,是含着悲惨的调子的,那未,这相思竹的故事,正和它相反,却是充满着欢愉的调子的。

        ㈤ 王莽竹、竹林和寻竹

        在松江地方,有一种王莽竹。据说这种竹,“种最大,而节间促二十余节后,方生枝叶。近根有一钱痕。俗传,王莽藏铜瓦其中以为谶云。”[30]这种解释植物某部分特色之由来的故事,是和湘妃竹、相思竹等传述同一模型的。

        夜郎王由竹中出来的传说,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跟这一道,同时还有一个关于竹林起源的故事。据晋常璩的《华阳国志》里所述云:“有竹王者,兴王 豚水。始有一女,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武才,遂雄夷狄。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31]《后汉书》也记载竹王的来源传说,但不提及竹林的话。其实,这关于竹林的传述,本来不过是夜郎王“生自竹中”的英雄神话的附带物罢了。

        晋戴凯之的《竹谱》,有云:“相繇既戮,厥土维腥。三湮斯阻,寻竹乃生。物尤世远,略状传名。”释曰:“禹杀共工,相繇二臣,膏流为水,其处腥臊,不植五谷。禹三湮皆阻,寻竹生焉。在昆仑之北,南岳之山。见《大荒北经》”[32]

        按《山海经·大荒北经》原文云:“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  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有岳之山,寻竹生焉。”[33]这记载和前所引的,略有不同之处。又《海外北经》,也记着这个传说,但没有“寻竹生焉”的语句。看了这些记录,我颇疑心“寻竹生焉”一语,本来是和禹杀相繇的故事是没有什么必然关联的。假若寻竹(大竹)的生出,真是被认为和相繇的血(或精魂)有联系的,那么,这也可算是一则关于竹的起源神话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从石龟到石狮子[1]
下一条: ·[钟敬文]蟾蜍、兔子和嫦娥[1]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
·[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朱光涌]上巳节传说的生成与转换
·[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周巍]地方传说围绕纪念物的共存现象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
·[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徐胜男]茅山华阳洞“小儿化龙”传说佛教文化内涵论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