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钟敬文]中国的植物起源传说[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2-13 | 点击数:18887
 

        ㈡ 余算菜、越王竹和不实之枣

        我们来叙述所谓余算菜的故事。宋代刘敬叔的《异苑》说:“晋安平有越王余算菜[14]。长尺许。白者似骨,黑者如角。古云,越王行海,曾于舟中作筹算[15],有余者弃之于水,生焉。”[16]

        这大概是从植物的形态上及它生长的特别环境所引出来的一种空想故事。和这同型式的,有关于越王竹的一则传述。晋朝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云:“越王竹,根生石上,若细获。高尺余。南海有之。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云越王弃余算而竹生;”[17]干宝《搜神记》所载吴王脍余传说也属此型,不过那传说中的主人,是动物而非植物罢了。又张华《博物志》云:“海上有草焉。名筛。其实食之如大麦。七月稔熟。名曰自然谷。或日禹余粮。”[18]从禹余粮三字看来,这种植物,在当日民间的口头上,必流传着一种“原因论的”故事,像前面所述的一样无疑。可惜记载者们是把这个忽略了。(《本草纲目》中记有禹余粮神话。但那所谓禹余粮的,却是一种矿物。)

        写到这里,我猛忆起《晏子春秋》里,关于海中枣树的一段记录。文云:“景公谓晏子日,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晏子对曰,昔者秦缪公,乘龙而理天下,以黄布裹蒸枣,至东海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蒸枣,故华而不实。”[19]这虽然和前面的型式,略有不同,可是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古、而且很有意味的植物起源神话。

        ㈢ 虞美人草

        本文第二节的未段,曾提到虞美人化草的话,现在我们来谈述这个哀丽的故事吧。

        开头,且听一曲短歌:

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座中老。

香魂夜逐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

芳魂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未似敛眉。

……

        这是曾宣子夫人所作的《虞美人草行》[20]。我们听了,比读太史公的《项羽本纪》还要觉得凄婉。

        关于虞美人草的散文的记载,例如《益州草木记》云:“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歌则否。”[21]又段氏的《酉阳杂俎》云:“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必动叶如舞也。”[22]

        精魂化草,及闻曲而舞的话,原不过是半开化人之“诗的创作”。但有些过于头脑呆笨的学者,没有明白个中的原由,竟斤斤于这种草是否要闻了《虞美人曲》才能动摇的争辩[23]。这真有点使人不能不发笑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从石龟到石狮子[1]
下一条: ·[钟敬文]蟾蜍、兔子和嫦娥[1]
   相关链接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