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安德明]当代中国节日传统的生产与再生产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1 | 点击数:10779
 

  一、河北范庄龙牌会。

  位于河北赵县的范庄,每年农历二月二期间都会举行龙牌会。龙牌是范庄村和方圆数十里地区的民众供奉的具有地方保护神性质的一个牌位,上面写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平时由范庄村中固定的19户(曾经是21户)人家轮流供奉,每年二月二期间,村人会在村中广场搭建巨大的神棚,悬挂近二百幅神像,并在中心位置供奉龙牌。二月初一的活动、初二为主祭日,初一前来助兴的各路花会仍要来进行广场表演助兴。这样的活动持续到初四。初四下午举行送龙牌仪式。初一请龙牌仪式上的各路花会又一次出现在神棚前,龙牌从神棚里请出按原路送入原会头家,在那里供奉两天后,二月初六,再将龙牌送入下一位当值的会头家中。

  据说,之所以供奉龙牌爷,是因为地处华北平原的范庄一带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的农民为求雨就供起了龙牌并向龙牌许愿:若七天之内下了雨就世代供奉它。果然,四五天之内范庄一带就下起了雨。人们信守承诺,世代供奉起龙牌爷来。

  但经过知识分子的不断阐释和建构,这个活动被说成了纪念勾龙。事实上,当地人不知勾龙为谁。

  合法性的建构

  今天,已经从一个地方传统变成了知名的文化事象。从一个参与者经常担心被定为迷信的活动,变成了一个以龙文化博物馆等得到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公共文化。进入了河北省非遗名录。申报国家名录。

  二、河南淮阳人祖庙会

  二月二-三月三。纪念人祖爷。烧香许愿还愿。县里地方政府从九十年代起恢复之,重建了庙,重修了伏羲女娲像,搞了中华民族公祭大典。想发展旅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下了很大功夫,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新的问题突出:

  名录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外地游客(香客)多了门票贵,干涉了老百姓原来的传统。

  名录和相应的传承人的认定,在促进当地民众自豪感和自觉传承意愿的同时,对当地的民众关系造成了影响。

  那么,对于淮阳的人祖庙会以及相应的各种民俗文化传统来说,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是一件绝对有益的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9年04月08日15:1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礼堂 熊燃]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岁时节令
下一条: ·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王怡然]《如懿传》吐槽现象的话语生产与亚文化解读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宋赫]成为曲种:20世纪50年代曲种概念的生成与建构
·[任宽]中国虎故事的历史演变及其自主知识生产·[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吕文君]流动的祠堂:仪式中的宗族镜像与秩序再生产·[刘欣 朱堃]新质生产力驱动民俗学研究方法变革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林美静 赵梦泽]地方技艺的空间生产:江苏大豆类非遗文化聚落生成探析·[李文文]算法时代的“数字灵媒”:短视频平台上占卜民俗的知识再生产与本土化重构
·[纪秋悦]民国初期上海宝卷的书籍生产与知识阶层转型:以《针心宝卷》的书籍史为例·[段湘怀]传统手工业社会的技艺伦理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