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5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5年会专区

[刘欣 朱堃]新质生产力驱动民俗学研究方法变革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作者:刘欣 朱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10-17 | 点击数:5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新质生产力驱动民俗学研究方法变革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刘欣  朱堃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事务中心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传统民俗学依赖于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聚焦于农业社会背景下的民俗事象,强调语境化的“深描”与阐释。然而,新质生产力催生了如网络购物节、文旅直播、“村超”“村BA”等新兴数字民俗形态,其海量、动态、跨地域的特性对传统研究方法提出严峻挑战。新质生产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GIS等技术工具,为民俗学研究带来方法创新:一方面提升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效率,实现民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可视化呈现;另一方面极大拓展研究对象,使“数字民俗”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然而,技术介入也带来诸多挑战,包括宏观数据分析与深度语境解读之间的张力、研究者数字素养与传统田野技能之间的失衡,以及数据隐私、技术霸权与文化主体性之间的伦理困境。面对这些挑战,民俗学研究需采取融合路径:构建“传统田野+数字工具”的混合方法框架,培养研究者的跨学科能力,建立符合数字伦理的规范机制,并积极探索基于技术实践的方法论新范式。最终,民俗学应在坚守田野传统与拥抱技术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实现研究范式的系统性创新,以回应数字时代的学科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民俗学研究方法;变革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晓杨 李文杰]胶东歇后语的文化基因解码与漫画式重构
下一条: ·[刘欣怡]从高禖祭祀到神女信仰
   相关链接
·[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毛巧晖]文化观念与技术变革:嫦娥神话文本演化的关捩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胡玉福]传统工艺的技术变革与“新式风格”
·[林继富 李晶]本土与西方:胡适民俗学研究方法的抉择与应用·[杜韵红]乡土文化变迁中生态博物馆在地化调适与变革
·[孙邦金]照明方式的变革与中国传统昼夜时间生活的近代转型·[杜韵红]生态博物馆的自我变革:一种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模式
·[张勃]中国近代以来饮食风俗变革·移民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变革、媒体叙事与教育
·[胡玉福]技术变革对民间艺术的影响·[程剑]骚动与安静
·我们为什么要给一位民族学家写民族志?·[色音]试析《蒙古秘史》中的古史传说
·[万建中]民国的风俗变革与变革风俗·[蔡志栋]章太炎并非一个新保守主义者
·[陈华文]民国初期的社会变革与民俗文化改造·“中国北方农耕文化传统的变革”专题国际讨论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