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彭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为什么美国民俗学的表演转型会提出民俗研究从俗到民的转向?在现代化进程中,民俗是作为现代性的他者被建构出来的,以之为对象的民俗学亦不可避免地受困于研究对象的污名化。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反殖民运动中,现代性内在的殖民性被揭露出来,此前无声匿名的民俗之民第一次成为历史主体。美国民俗学上世纪的表演转型即产生于这一社会历史变革的时代洪流中。通过勾勒美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特别聚焦表演理论的范式转型,力图在开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在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现代性与殖民性的关系中,探讨其学科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方式。探讨美国民俗学对俗与民界定的历史轨迹所反映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的不同选择,及其根植的美国社会文化的历史与时代脉络,并思考民俗学所具有的批判现代性的独特力量。
关键词:现代性的他者;60 年代;殖民性;文化身份;美国民俗学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