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耿占春]地方与叙述
  作者:耿占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1 | 点击数:11185
 
在人们围着电视收看遥远地方的事件,收看国际新闻时,他们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就这样被忽略了。人们常常漠不关心地收看着世界各地的新闻,而大多数地方的人物与故事,地方性经验由于不能进入大众传播的叙述而遭遇到人们的忽略和遗忘。地方性叙述由于覆盖广泛的大众传播而几乎消失了。大众传播中的各种政治和娱乐性人物以及虚构的人物取代了地方叙述中的人物。我们不再知道自己生活社区里的人们的事情,甚至也不再认识他们,更不知道地方祖先们的生活世界,但却对世界级别的各种明星人物的隐私了如指掌,尽管我们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我们甚至也没有任何回应这种信息或他人经验的能力。遥远的他人的经验、影像世界的间接经验、被传播和复制的经验成了人们假装每天都要关心的经验,与自己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间接经验取代了人们身边的切身经验。在大众传播社会里,小型社会和地方性叙述被遗弃了。这一状况带来了地方性经验的贬值,地方性经验因为没有进入叙事的渠道而被虚无化了。在好的意义上,大众传播所传播的信息打开了地方性叙述的封闭性,以多元化的价值和社会生活方式打破了地方的偏见。我们生活在宏大的世界性的影像景观中。大众传播对地方性叙述的取代决不仅仅是纯粹的启蒙与解放,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多元价值或者主导性的价值甚至取消了地方性生活的意义。一种特定的地方性经验现在不再参照地方性叙述,而是参照“宏大”叙述,但在这种宏大叙述里又没有这种地方生活的位置。当一个年轻的牧民放牧回来收看电视娱乐节目时,这些节目所传递的另外一种信息可能就是对他的生活的具体否定。
讲述人们自己的生活,讲述地方性的故事具有特别的意义,一种有效的地方伦理依赖地方性叙事。当人们失去了叙述自己身边、自己所属的社群的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时,当人们不再面对面地讲述自身的悲痛、愤怒与希望,这些叙述不再形成地方性叙事,那些有规约性的社会伦理就难以构成一种力量。当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的故事与遭遇不被自己所属的社区的人们关注和倾听,人们的社会伦理感情就难以形成。仅仅依靠一种抽象的道德、由最高行政长官或由党派颁布的抽象道德要求难以构成社会真实的伦理情感。事实上,没有对人们自身的生活故事的自由叙述,这样的抽象道德理想总是会落空。阅读那些古代的经书我们会明白,当一个特殊社群的经书被普遍化之前,经书中的道德教训通常都不是抽象的,使某些教义有效的,是这些经书中所叙述的某种地方性的故事。叙事比教义更有力量,即使在经书中也一样。
波德里亚在《大众:媒介社会的内爆》一文中分析说:媒介呈现毫无节制的信息,而且它们是在通过强烈的感受性而消除回应的意义上如此我行我素。这种拟真的现实没有所指称的对象,没有范围,也没有来源。它在表现性的逻辑之外操作运转。但是,大众发现了颠覆它的一条出路:沉默或者被动服从之策。通过承受媒介的种种拟真,通过失掉回应,大众逐渐削弱信息话语的基础。然而,失去对“大众传播”的回应是一回事,回应或失去回应人们自身生活的能力是另一回事。如何给予人们自由地讲述自身生活的权利,在“大众传播”时代支持地方性的叙事,从信息的大量复制回到人们经验世界的现场,并不只具有文学的意义。在某些普遍的文化价值得以打破了地域性的偏见之后,地方性叙事仍然应当具有正当的社会伦理功能和文化功能。尽管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充满流动性,人们还在某种意义上生活在一个确定的地方。当法律的大门不对他们敞开,不能给予小地方小人物以援助,也不能制约那些强势人物时,如果他们讲述自己生活故事的权利和能力都消失了,有效的社会伦理情感就会被蚀空。今天,人们看到了带有地方性叙事色彩或个体传播的短信叙事,也许它只是一种并不令人满意的代用品。
真的已经没有了“喝酒吃肉望星空”的生活方式,没有了乡村长夜里讲故事的人,但如果没有了对人们自己生活世界的叙述,对人们自己的小历史的叙述,他们从哪里索取他们生活的地方与个人经验的意义感,这是我想谈论而没有能够清楚表达的,当我闭嘴,我还会想。因为我和我曾经路过的地方一样,在信息的爆炸和个人经验的沉默之间积累着无言。
(耿占春,学者,现居海口。主要著作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天涯》 2007年第04期

上一条: ·[耿占春]没有神话的仪式
下一条: ·[胡孚琛]《老子》文本的考据与解读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
·[隋丽]前置的情感动机:民间叙事的结构与“前结构”·[邹东子]鸟蛋能吃,鸟不能吃?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朱奕丰]看见她: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实践中的女性叙事(1949-1966)
·[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
·[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张怡 周全明]民间工艺创新设计的局内意识与局外意识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张雨]明代小说“猿猴盗妇”故事的重述与伦理反思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