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作者:沈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6-15 | 点击数:37595
 

总结

  民俗学都市养老研究的出发点和回归点都指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意义何以可能的问题。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具体的研究路径,一方面以老年人的主体性实践为主,一方面又试图从不同侧面呈现他们的日常并探寻他们重建日常、获得意义的可能性。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主体性实践是包含了先验和经验两个层面的完整的“日常生活”实践,随之,这里的日常生活视角也是包含了这两个层面的整体性研究。不过我无意于将这里的先验上升到自由意志或平等权利的高度,而是想突出老年人主体性实践的过程性,包括从既有的心理图式的生成到认知事实,再到赋予其意义并建构现实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前提便是承认并追寻意义生产的连续性。基于此,虽然我们在养老研究中面对的是现代性带来的意义断裂问题,但对于这一断裂处本身的生成机制的研究,又恰恰给了我们弥合这一断裂的可能性,而也是在这里,有可能促成民俗学养老研究的新的知识生产。

  如果说传统地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有什么“传统”是一直未变的,那应该就是个体对身份认同与生命意义的追寻。而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每个个体都面临着认同危机,对身份(identity)的追寻成了“一场抑制和减缓流动、将流体加以固化、赋予无形的东西以有形的持续性的斗争”,就像“火山熔岩顶部上一再被固化的表层部位,在它有时间冷却和固定下来前就再度被熔化”。可以说,老年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如何应对现代性的问题。因此,除了都市养老研究外,本文也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有更多的民俗学者可以来关注现代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活生生的人,及其或支离破碎、光怪陆离或平平无奇、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

  (本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下一条: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相关链接
·[方云]赓续与再造:新中式生活景观的日常生活美学实践·[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魏甜甜]时间的复调:乡土性与现代性张力中的日常生活文明化进程
·[王夕丹]恐怖女性与现代性焦虑·[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石国伟 孔令垚]地方医神信仰的现代性实践·[沈燕]亲情与金钱之间: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感觉的来源及其叙事
·[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林嘉欣]新民俗场域中的流动个体
·[梁韵彦]阿孃权摄父师尊:论广州祠堂壁画《伏女传经图》的现代性·[梁秋实]“采山儿”:大兴安岭林区城镇居民自然采集生活的调查报告
·[李顺]以节日之名:消费主义的现代性实践·[封志超]以民俗信仰理解“家”:苏中地区乡村家庭日常生活的精神面向
·[董秀团 杨识余]以菌为生:大理石龙村民的松茸日常与关系生产·[崔芃昊]始祖询唤:晚清文学中黄帝、女娲形象的重构、认同与共同体形塑
·[萧放]都市如何成为家园:中国都市节会传承与市民日常生活的重建·[刘晓春 贺翊昕]生态敏感性食物与地方日常生活维系——深圳阳台山麓客家粄食的例子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