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老师为学员们讲述了他对于仪式文艺的学科思考。陈泳超教授分享了自身研究思路的转变,并提出功能导向的“仪式文艺”概念。陈教授指出,对于宝卷等依附于仪式之中的民间文艺形式,其文本与表演固然值得探讨,但更应关注其功能,将其视作民众生活世界中民俗实践的一部分。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功能即为实用功能,只有在了解仪式文艺文本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充分理解文本的建构方式。以常熟宝卷为例,民间将其分为素卷、荤卷、冥卷、闲卷、科仪卷,在仪式中承担不同功能;且宝卷文本具有流动性,一方面体现在宝卷文本内容随实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同一种宝卷的功能也随演唱时间、区域、仪式场合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最后陈教授列举几个宝卷研究个案,充分展现出功能导向下的仪式文艺研究所蕴含的研究价值与丰富内涵。

7月12日下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丽老师带来了“女性主义与民俗学”的精彩分享。首先,康丽老师以朱迪斯·巴特勒的著作《性别麻烦》为起点,指出了社会话语的“展演”(performance)对于性别的建构作用,并梳理了世界历史上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进一步地,康丽老师举出一些最近的个案事例生动而立体地展现了当下社会语境中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民俗学科研究与建设中女性主义可能发挥的作用。康老师指出,性别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个体与群体、与社会、与整个人类发生权力关系的一个平台,而女性主义者对于性别平等的强调、对于差异的包容和对于现存不平等的反思,都是为了让世界的运行变得更好,这也是民俗学建构需要与女性主义结合的原因所在。

7月13日上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刚老师以“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与案例”为题,为本次研修班带来了一场别样的技术普及。李刚老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会的网络建设,对于如何将先进技术应用于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有许多心得。李刚老师梳理了数字人文概念的定义、起源、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还有其可能提供的技术支持,并列举了几种有效案例,如历史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文分词、知识图谱等,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时代更好地利用科技服务于人文学科建设的可能。

7月13日下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刘晓峰老师以“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看中国节日”为题为学员授课。讲座中,刘晓峰教授充分阐释了时间和节日的关系,认为理解时间是深入理解节日文化的前提。他指出,古人对于世界的想象与今人不同,而在各种想象下构建的不同时间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其内容、价值都有所差异。刘教授还对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是中国文化中时空观的重要特点。此外,刘教授还以他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经验和日本文化史研究经历为基础,为学员们展示了中日文化中时间和节日观念的诸多面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