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文江]神奇记忆:一个重要的欧洲传说学概念
  作者:刘文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05 | 点击数:10404
 

摘要:“神奇记忆”和“虚构传说”是瑞典民俗学家冯·西多所提出的传说分类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欧洲的民俗学家们围绕这两个概念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传说研究中开辟出来了“传说的形式”“真实性”“相信性”及与信仰的关系等与传统的“史实性”研究取向不同的领域。同时,“神奇记忆”这一概念所包含的个体特征对新时代的传说学研究也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关键词:神奇记忆;虚构传说;传说;个人知识

作者简介:刘文江,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从19世纪初格林兄弟开始,民俗学家就开始了对传说的分类工作。格林兄弟把他们搜集到的日耳曼传说分为三类,包括历史传说、神话或魔鬼传说、起源或解释性传说,认为传说带有史实性(hisitoricity)的特征。到了20世纪,欧洲民俗学者在传说与历史的关系这一维度之外,开拓出了传说与信仰、传说讲述中集体因素和个人因素等等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而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传说亚体裁(sub-genres)。其标准不再仅仅是依照内容,也以讲述者的态度与叙事风格为标准进行分类,在这样新的研究范式的刺激下,那一时期的传说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这个新颖的体系中,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那就是“神奇记忆(memorate)”。

一、Memorate概念的提出

  1934年,瑞典学者卡尔•威廉•冯•西多提出了一个有关传说的概念“神奇记忆”。这一概念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字面的含义,memorate来自于拉丁语memoratum,是“记忆”(remembered)的意思;二是词的意指意义,指一种经验的叙事,它是对个体(非本人)或叙事者本人所经历的、与他关系密切的超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有关人们自己纯粹个人经验的叙事”。

  冯•西多对传说的分类分两步进行。在之前于1931年所发表的论文《关于民间传说》(“Om folkets sägner”)中,他以内容为标准把传说分成了5类:记忆(纪念)性传说(memorial legend)、起源传说(legend of origin)、(宗教)见证性传说(witness legend)、家庭或家族传说(family legend)、英雄传说(hero legend)。接下来在1934年的文章《散体民间文学的分类》(“Kategorien der Prosa-Volksdichtung”)中,冯•西多的分类标准有了较大的变化,他根据传说的不同属性对其进行了层级化的分类(见表1):

表1

  第一层级是传说(legend)与神奇记忆。接下来在第二层级里,冯•西多把传说按照不同的结构分为编年录式的、单情节传说以及多情节传说。第三层级就是1931年传说分类体系中的五种分类,前三者是单情节的,后两者是多情节的。编年录处理各种主题,例如古代某个国王的生平,并且总是和各种各样的传说连在一起,没有三级细分。第四个层级是对起源传说与(宗教)见证传说的细分。起源传说又被分为有关行为的传说(action fabulate)与有关原因/动机的虚构性传说(motival fiction);见证传说被改造为虚构性见证传说(witness legend fabulate),分为信仰传说(belief fabulate)、名人传说(person fabulate)以及滑稽传说(jocular fabulate)。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王琴]“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
下一条: ·[李渊源]1958—1983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探微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
·[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朱光涌]上巳节传说的生成与转换
·[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周巍]地方传说围绕纪念物的共存现象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
·[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徐胜男]茅山华阳洞“小儿化龙”传说佛教文化内涵论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