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联办会议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联办会议

国际专家聚集贵州 交流探讨传统伦理下的非遗传承与利用
  作者:王小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8 | 点击数:7725
 

  非遗瑰宝代代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来被看作是各社区、群体、个人的文化行为和空间表述形式,被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文化场所。贵州“非遗”保留上古文明的珍贵符型,留存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也是这块土地留给世界的宝贵贡献。其不仅仅在中国是突出的文化多样性表达,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村寨里生发出来的祖先记忆和文化视像。寨子在中国的原始聚落中为最小单元,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从这里生发的。贵州的寨子如一个小小区隔,在大山之间,居住着十几户到上百户人家,农耕劳作生长出祖先崇拜的神圣仪式,精微繁复的手工,是手工者对神灵和祖先产生敬畏后的心灵守望,是看待世界的纯粹审美和公正对待世界的原初表达。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的符形,直接承接上古时期的文明,对探寻中国文明之源具有重要价值。一直被广泛视为贵州民间艺术,是上古新石器时代部族、方国的文化遗留,相当于国家这一级意义的遗产。民族迁徙史和保守性神灵文化,是祖先崇拜的需要以及族群定义的神学意义,使其在固执的仪式场域和生活场景得以传习,代代相传。而贵州多民族手工艺所承载的文明起源的重要性,如果不被认知她对上古文明起源的伟大贡献,我们将永远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因此,在贵州举办国际性“非遗”论坛,探讨以传统伦理视野为基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重新回到文化的合法性和原点,来探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语境下的传承和利用,让海内外专家分享的智慧,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方面,更具现实观照性。

  集聚具有文化使命感和探知精神的“非遗”传承和发展;不断强化对贵州“非遗”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学习国内外“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好案例,与多学科多族群互动交融;让城市和乡村交流互生,引领“非遗”传统文化滋生新的生命力;面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具有传统价值的“非遗”为媒介面向世界表达中国,以“非遗”文化为基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世界对话……从长远来看,这些努力是贵州转变“非遗”资源大省为民族文化强省的切实发展路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2016年07月15日13B版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传统伦理下的非遗传承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下一条: ·“民俗学专业责任与研究伦理工作坊”在京召开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