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倪方六]“七夕”传说的民俗学真相
  作者:倪方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5 | 点击数:8613
 

  “七天会”被误传为“七夕会”?

  ——“爱的信使”乌鹊听错了天帝指令

  牛郎和织女毕竟是一对夫妻,所以,古人在设计神话情节时也充分考虑了“人情味”,神话不是让这对年轻的爱人永久地分开,而是让他们充满期待,允许他们有限期地相会。

  牛郎和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一西一东,如何相会?于是设计出了第三者——颇有戏剧效果的“乌鹊”。

  从流传至今的版本来看,乌鹊是牛郎与织女之间“爱的信使”,天帝的指令都是通过乌鹊传递给牛郎和织女的。为了方便这对爱人相会,众多的乌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了一座临时性的桥梁“鹊桥”——“七夕鹊桥会”遂由此而来,所以唐代文人权德舆《七夕》诗称:“今日去軿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牛郎和织女的鹊桥会“一年一度”,时间设在每年阴历七月的第七个晚上,此即西晋初年文人傅玄在《拟天问》中所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七夕这天晚上,乌鹊云集天河上搭成桥,牛郎织女这对思念悠长的爱人幸福地走向对方,彼此完成牵手。这里的乌鹊,是成人之美的“好鸟”,民间因此叫乌鹊为“喜鹊”。显然,喜鹊是牛郎和织女最应该感谢的对象。然而,在早期民间所传版本中,乌鹊并非好鸟,恰恰是乌鹊坏了牛郎和织女“常相会”的好事。这就是在本专栏上期《古人为何迷信数字“7”》一稿中提到的传说——

  原来,天帝虽然逼牛郎织女分开,但念其为夫妻,又生了孩子,允许他们“七天相会一次”。结果,传话的乌鸦听错了,以为同意他们“七月七”相会一次,从而酿成了牛郎织女这对爱人“长相思”的痛苦,加重了这出爱情神话的凄美气氛。

  可见,如果牛郎织女真是“七天会”,而不是“七夕会”,便与现代家庭“过周末”正好重合,故事便充满了喜剧色彩。

  顺便交代一下,南北朝时还有七月七是织女“出嫁日”的说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有一则“桂阳成武丁”的故事便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织女渡河做什么,为了“嫁牵牛”。

 

  七夕“乞巧”的背后其实是“乞爱”?

  ——“穿针引线”隐喻男女姻缘

  由牛郎织女故事衍生而来的民俗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风俗是七月七“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女孩子乞求心灵手巧,实是乞求智慧和技能。此风俗早在汉代已存在,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荆楚岁时记》对这一风俗又作了进一步说明:“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什么样才算乞求到了“巧”?“有喜子网于瓜上,以为应符。”

  “喜子”就是蜘蛛,古人视蜘蛛为吉祥物,有“蜘蛛集而百事喜”一说,所以将蜘蛛称为“喜子”。如果蜘蛛当夜在瓜果盘上结网,就算应验,乞求到“巧”了。如果蜘蛛所结的网圆整而细密,则最巧,更喜庆。

  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

  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直到明清时期,女孩仍都爱用针乞巧。如明清时的北京,便有七夕“丢巧针”的风俗,其具体玩法是:当天中午时分,用碗、盆之类的器皿盛水,放在日光下曝晒。一会儿,水面上便会结出一层膜。女子投绣花针于膜上,针就会浮于水面。然后观察映照在水底的膜影和针影。如影子呈云状、花状、鸟兽状以及鞋、剪刀等形状,就是乞到了巧;如果影子粗如槌,或细如丝,或直如轴,那就没乞到巧。

  “丢巧针”的风俗各地都有,尽管玩法有异,但所要实现的诉求都是一样的,即乞到巧,这种“针游戏”也称“卜巧”。

  乞巧在古代很盛行,尤其是妙龄女孩更是乐此不疲。为何?其实这里面并非仅是“乞求心灵手巧”的需要,“乞巧”的潜意识里其实是“乞爱”,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渴望——“穿针引线”本身就是男女姻缘的隐喻。

  南朝梁文人刘孝威在《七夕穿针诗》中曾一语道破古时女孩“乞巧”的小秘密:“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或许正因为这种“乞爱”的寓意,七月七才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2014年08月0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连山]作为时间想象的节日
下一条: ·[胡迌]台湾民间祭拜之中元节祭拜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
·[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朱光涌]上巳节传说的生成与转换
·[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周巍]地方传说围绕纪念物的共存现象·[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