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第三次通知 经大会组委会商议,现将论坛会议的有关信息发布如下,敬请关注,并请相互转告,恕不再一一通知。
 
 
 一、入选会议论文
 
 01、蔡登秋(福建三明学院副教授、硕士):多元开放与一元整合的民间信仰——以闽台开漳圣王信仰与闽王信仰研究为例
 02、陈杰(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湘西土家梯玛文化变迁研究——以湘西龙山县双坪村彭继龙“玩菩萨”仪式为个案
 03、陈丽琴(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壮族服饰文化中的信仰内涵探析
 04、陈泳超(北京大学副教授):民间信仰中的“圣母”叙事及其内在动因——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活动圈内的传说为例
 05、储冬爱(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社会变迁中的节庆、信仰与族群传统重构》——以广州珠村端午“扒龙舟”习俗为个案
 06、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讲师、博士):将军信仰与隐喻的康区东部社会进程
 07、姜南(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研究生):云南省保山市诸葛亮民间信仰研究
 08、赖施虬(温州大学副教授):温州永嘉上塘庙会与卢氏女神信仰
 09、李传军、马文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庙会与乡土社会的建构——以青岛即墨马山庙会的狐仙信仰为中心
 10、李建宗(河西学院中文系、硕士):仪式与象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间信仰——以甘肃陇中地区为例
 11、李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审美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夹缬个案为例
 12、李跃忠(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略论梨园行的送财习俗
 13、刘洁(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社会底层宗教信仰群体的平衡与争夺——1895年成都街头的民俗、谣言与教案
 14、王均霞(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作为行动者的泰山进香女性
 15、吴丽丽(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地方神灵与村落生活——以福建省大田县张公信仰为考察对象
 16、张敏(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地方权力与民间习俗的互动——高州城乡年例习俗的人类学考察
 17、张孝进、樊嘉禄、吴兆民(安徽黄山学院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从仪式到戏剧——浅谈徽州五猖祭礼的戏剧史意义
 18、钟俊红(广东普宁大坪中学教师):社会变迁与大坪圩闹元宵的建构——基于大坪圩闹元宵的个案研究
 19、陈莹(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上海地区曹王信仰研究
 20、王芳辉(中山大学博士):民间庙宇与地域社会:对广东汕尾妈祖信仰的田野考察
 21、阎江(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民间信仰的重构与传承:以东莞东坑卖身节为例
 22、贾静波(东莞理工学院):祠堂修缮中传统意识的流失与转换——以东莞若干座代表性祠堂为例
 23、田村和彦(福冈大学副教授、博士):由文化要素的受容引发的有关民俗活动从日常生活汲取变迁元素可能性的思考
 24、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民间信仰仪式美术的概念与功能
 25、蒋明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也说黄大仙信仰
 26、马丹丹(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博士):迷狂的家户经验
 27、申小红(佛山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硕士):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以佛山民间的北帝崇拜为考察中心
 28、温宗翰(静宜大学硕士研究生):潔淨與焠煉的神聖性──由水/火儀式看台灣端午節民間信仰之結構元素
 29、马佳(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政治与商业语境下的新年画
 30、陈爱国(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博士研究生):皮影戏与民间信仰——甘肃环县皮影戏的个案研究
 31、羽贺祥二(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日本史学研究室):石造文物与民间信仰
 32、杨树喆(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壮族民间师公教: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
 33、杨杰宏(云南大学中文系2006级博士生):论纳西族东巴教的性质与地位
 34、王焰安(韶关大学副教授、学报编辑):北江流域水神崇拜的考察
 
 35、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民俗学抑或人类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
 36、邱国珍、陈洁琼(温州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民间信仰的传承与策略——以温州宁村“汤和信仰”为例
 37、钱婷婷(华东师范大学 民俗学专业):从祀主功能的转变看民间信仰的萎缩——以鄞州梁山伯庙为例
 38、谢国先(三峡大学武陵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民间信仰与官方意识
 39、徐赣丽(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从“布洛陀文化遗址”的诞生看民间信仰的命运
 40、周雨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东渡苑看地域文化建构的误区
 41、周星(爱知大学教授):祖先崇拜与民俗宗教
 42、岩本通弥(东京大学教授):民间信仰遗产化的困境
 43、刘晓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寻求民间信仰的合法性
 44、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迷信如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范庄龙牌会的例子及其社会意义
 45、高木博志(京都大学副教授、博士):近代日本の陵墓と「伝説」
 46、菅丰(东京大学教授):被置换了的森林——日本的信仰空间的变化
 47、陈志勤(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传统的再创造与民族、国家认同
 48、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春节:中华民族的时间元点与空间元点
 49、韩雷(温州大学讲师、博士):民间信仰与温州模式之关系研究
 50、邱彥貴、陳詠笙(臺灣淡南民俗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兼任講師;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研究生):臺灣宜蘭的頭城搶孤及孤棧工藝:一項非物質文化資產與相關工藝未來走向的討論
 51、康保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生活就是民俗——关于民俗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若干思考
 52、王晓葵(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民间信仰、精英文化与文化遗产――以" 屈原"为例
 
 53、程宜(佛山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硕士):故事的嬗变——以“丁兰刻木”为例
 54、杜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汉族“神蛙丈夫”的研究——兼谈生育信仰和婚俗
 55、卡丽比努尔•买买提(新疆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体外灵魂观与民族生命观
 56、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博士):圣母故事的经验化讲述——粤西冼夫人信仰的书写传统与口头传统
 57、吴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汉藏“问三不问四”故事类型探析
 58、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诺苏彝族的述源传统:以毕摩咒经中的仪式化叙事长诗为个案
 59、王维娜(广东民族研究所、博士):长汀客家山歌的演唱套路与主题
 60、姚慧弈(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试论山西洪洞的马子与当地娥皇女英信仰的互动关系
 
 61、黄景春(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秦汉魏晋神仙思想的继承与嬗变——兼谈小南一郎“新神仙思想”存在的问题
 62、蒋玉斌(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占卜术镜听考论
 63、刘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浅析《五臧山经》祠礼中的山神信仰体系
 64、杨茜(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从《山东庙会调查》看民国时期山东信仰
 65、王宪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试论民间传统信仰中的蚩尤形象
 66、雷伟平(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研究生): “天地水三官信仰起源”考
 67、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明清时期鬼怪精灵信仰述论
 
 68、刘铁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69、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70、杨玉君(中正大学中文系、博士)
 71、叶春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72、高小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73、宋俊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74、张明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教授)
 75、刘宗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76、小熊诚(神奈川大学教授)
 
 
 二、会务组
 
 宋俊华、刘晓春、蒋明智、陈熙、陈冬梅、李晓、李翠华、张馨文、王维娜、王芳辉、阎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4位老师
 
 三、本次会议不收会务费。
 
 四、会议具体日程安排及交通指引后续发布,敬请各位代表密切关注论坛信息。
 
 
 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组委会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
 中山大学中文系
 2009年7月10日
 
 
 
 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第四次通知 尊敬的各位会议代表:       大会将在近日将会议的简单议程安排、接待情况、交通指引等信息发至您的邮箱,请各位入选代表注意查收。       未接到第四次通知的代表,请与zhuha09@126.com信箱联系。
                              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组委会                                           2009年7月13日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7-10 12:01 【本文责编:思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