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立秋
——凉风至,寒蝉鸣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8-07 | 点击数:2902
 

黄卓绘

  明日立秋。

  有人喜欢秋天的云淡风轻,有人感怀秋天如日薄西山。立秋是一个节点,犹如花开突然遭遇狂风,花瓣跌落泥土,生之壮烈不过如此。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一叶知秋”这个经典成语。“立罢秋,凉飕飕。”节气的灵验在立秋这天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用心,你会发现立秋当天,不论白天多么酷热,夜晚的风必定带着一丝凉意。从此以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进入自然时序的另一个境界。不过,此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中,还没有出伏,这种“秋夹伏”的现象被人们戏称为“秋老虎”,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

  时序进入秋天,季节将不可逆转地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最终进入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因而秋天是一个过渡,让气候从热浪扑面的夏天到寒风刺骨的冬天不至于太唐突。其实,对于周而复始的自然时序来说,春天何尝不是从萧索到繁茂的过渡?夏天何尝不是从播种到收获的过渡?冬天何尝不是从成熟到孕育的过渡?

  【物候】

  古代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民俗】

  啃秋: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云:“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煮社粥”的说法。

  【禁忌】

  立秋也是农家的大节气,民间十分重视。旧时云南等地禁忌立秋日在田间行走,认为对秋收不利。河南、江苏、湖北一带,立秋日还忌雷、雨、风。农谚曰:“雷打秋,冬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透底”。

  【赏鉴】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纳兰性德(清)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养生】

  薄衣御寒: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的养生法。实践证明,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包括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具体做法是,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就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就尽量不加外套。不过,凡事都应有个限度,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仍然穿得单薄就没道理了。

  滋养润燥: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适时进补: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原载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8月7日第8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芒种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处暑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余仁洪]二十四节气的时代价值和当代表达·[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
·[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