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哈正利]试论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
  作者:哈正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30 | 点击数:12377
 

 

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作为回族文化内核的伊斯兰文化,不仅是回族文化形成的基础,而且还给回族文化赋予了独特的民族共同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回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广阔空间内,将全国的回族分散地安插进中华多元文化之中,在各个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回族文化。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回族文化的内容,给回族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为了使不同地域内的回族人正确认识回族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及其成因,深入研究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回族唯有在认识上获得理解与认同之后,才能在现实中求大同存小异,共同为本民族的发展而团结奋进。
 
一、回族文化地域特色的表现
 
回族文化是回族在历史实践中适应环境的产物。回族是中国境内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为了适应其生存地域内多样性的环境,各地回族在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中相应的成分,并在住宅及其他建筑、服饰、饮食、生计方式、交通运输工具、婚俗、语言、节日等文化现象中表现出较强的地域色彩。
住宅及其他建筑在中华大地上往往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北方的游牧民族多住便于迁移的帐篷式的居室,而南方少数民族则住干栏式的房屋。对于分布在不同地域内的回族,则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居室。青海回族“无论城市农村,一般都是一家一院的庄廓,多住平房”,托茂人则是“家家院内都有一个蒙古包”(1)。黑龙江回族解放初“多住土屋草房”(2)。云南回族的住宅种类多样,永宁皮匠街、开基村的回族住宅是摩梭人式的建筑;白族地区的回族住宅是白族式的瓦房三方一照壁;傣族地区的回族住宅是傣族式的竹楼草房;藏族地区回族的住宅则完全是藏族建筑形式,一般土木结构,两层,楼上住人,木板铺地,房中有火塘,全家和客人围着火塘席地而坐,楼下关牲畜(3)。不仅如此,作为回族聚居区内必不可少的清真寺,其建筑特色因不同地域内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特色。东南沿海的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以阿拉伯式风格见长;内地的清真寺主要为汉式庙宇型和汉式宫殿式的建筑;西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则兼有阿拉伯式和汉式宫殿型及庙宇型的三种建筑风格。但更加具体的考察使我们发现:藏族地区的清真寺在“文革”前,是“喇嘛庙式的土墙土顶,楼板铺地“(4)。云南大理州洱源县鸡鸣村清真寺“大殿是宫殿式的,有汉民庙宇的特点,屋脊两头鳌飞起,在屋脊中间的葫芦上,又有阿拉伯式的星月,屋脊上的花格用阿拉伯文镶成……,而屋脊两边的飞檐各有一只雄鸡,形如展翅高飞”(5)。贵州威宁城关清真寺则是“一四合院两层楼房”(6)。安徽省滁州市清真寺建筑为“民居式庭院,没有宗教特色”(7)。可见在住宅和清真寺的建筑上回族文化中的地域特色是十分明显且浓厚的。
饮食文化上,各地回族除了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经典中规定的食物禁忌:不吃猪肉、自死动物、动物的血以及猛禽野兽的肉等。由于地理环境中土壤、气候、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食物生产方式和主产作物,进一步导致回族饮食文化上地域特色的形成。明显地表现在各地回族饮食结构中,大致来说,北方的回族多以面食为主食,南方的回族则以大米为主食。但是对于具体生活在不同民族文化地域内的回族来说,其饮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兄弟民族饮食结构近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青海的托茂人以及蒙古族地区的部分回族以肉食为主。藏族地区的回族则以青稞面做的“糌粑”为主食,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爱喝酥油茶(8)。同时在传统食品中,各地回族也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品种。如“福建泉州民间传统食品油酥花茧、邑饭;云南的牛干巴、油茶;宁夏的羊肉水饺、粉汤、旗花;青海大通用以待客的麦茶、麦仁饭、熬肉;甘肃临夏的桶子肉等”(9)。构成了回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回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中以男子头戴白帽、身穿黑坎肩,女子戴不同颜色的盖头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回族生存地域多样性的存在,决定了回族服饰文化多样性的产生。先以盖头来说,“西北回族称‘古古’,一般用纱、绸等精细料制成,分绿、青(黑)、白三种颜色,年轻女子戴绿色,娇艳活泼,中年妇女戴青色,素雅端庄,老年妇女戴白色,清净老成。而在福建泉州,老年妇女则戴黑色盖头,青年妇女戴白色盖头”(10)。再者青海的托茂人“身着蒙古袍和蒙古靴”(11),服饰与蒙古族相同。西藏的回族人“多数爱穿很讲究的藏服,衣服虽长,但大部分拥在腰的上部,中间也和藏民一样带有各色的带子。而且,在穿的时候他们也模仿藏民,一臂不穿袖子。回族妇女的服饰基本上和藏族妇女一样”(12)。此外还有着苗装、傣装的回族(13)。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何一民]清代藏、新、蒙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
下一条: ·[高其才]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
   相关链接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2023年第4期目录·《文化遗产》:2023年第3期目录
·[徐赣丽 张寒月]辨物居方:明代文人生活文化及其当代启示·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2023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