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底推荐:
施爱东博士的学术史研究,并未止步于“考镜源流”的史实梳理与描述,而是以“辨章学术”为目的,总结规律,以史为鉴,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提出策略性意见,并以此证明了该项研究的重要性和先进性。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 荣誉学部委员)
作者通过对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学科史生活”的细节钩沉,在“学科史的边界之内”最大可能地、整体性地复原了其历史—生活的生动语境,其工作是空前的、令人赞叹的。在纷繁复杂却条分缕析的“年鉴”式叙事当中,作者时时处处不离“人情世故”的左右,反复追问当事人对民俗学基本问题的“意见”:民俗学的学术目的、学术功用究竟是什么?民俗学独到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又是什么?民俗学与文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相邻学科的真正边界在哪里?在“启蒙学术”、“资政学术”与“纯学术”的意向相争之间,中国民俗学学科性质的奠立、学术范式的形成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还是历史逻辑的必然?所有的答案都从时间性整体叙事下的各个空间性专题表述中逐一引申出来,显示了作者对学术史问题即学科基本问题的当代思考和前沿思考,以及对学术之“真”与民俗之“学”的无比尊重与热爱。
──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民俗学论坛】讨论专题帖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