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探析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9 | 点击数:30621
 
(3)感鸟(吞卵)。如彝族神话说,天地初开时,女神蒲么列日因神鹰之血滴到身上而孕育了彝族始祖尼支呷洛。
(4)感蛙。如傈僳族神话说,有个叫沃木列的姑娘因抚摸过青蛙而得孕,生下个青蛙,后来青蛙变成英俊小伙。
(5)感虫。如土家族神话说,生育祖神春巴妈帕感虫而孕,所生孩子像虫子能飞,曾与巴子共居,繁衍子孙成了土家人。
(6)感象。如傣族神话说,古代有一妇人,误喝了神象之尿而有了身孕,生下1个女婴。独龙族神话说,姑娘喝了象脚印中的水后,生下1个儿子。
此外,一些民族感生神话中还存在其它一些类型,如蒙古族神话说,酋长之妻阿阑豁阿感应黄狗似的光生三个儿子。傈僳族神话说,一对年轻夫妻久婚无子,妻梦雌猴入怀生1女,这女子生很多子女,成为猴氏族。不同的民族常常会因为动物图腾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应对象。
2.感植物。感植物生人神话,与万物有灵观念有关,一般取自生活生产环境中常见的植物,类型比较复杂,包括接触与吞食两种类型。
(1)接触植物。接触植物又包括无意识接触和有意识接触两种。无意识接触的情况,如珞巴族神话说,天地诞生之时,太阳的女儿冬尼下凡,在一种叫“卡让辛”的树上搔痒而孕,生下第一个人,从此有了人类。有时还可以接触植物的变化物,如高山族神话说,一个少女在河里得到一个木棒,于是怀孕生1男孩。有意识接触的情况说明当事人已经意识到所感物的作用。
(2)吞食植物。吞食植物的情况较为复杂,这些植物一般为植物的果实,往往暗寓生殖象征的意义,表现出联想和类比的思维特征。常见的情况有:①食作物。如傈僳族神话说,古时有一女子,因食荞而受孕,生下的后代成为荞氏族的祖先。瑶族神话说,从前有两娘女,女儿吃了老人的12粒黄豆,生12个孩子。②食瓜。如朝鲜族神话说,新罗人崔氏女食瓜有娠,弥月生子。③食桃。如白族神话说,一未婚女子吃下一颗桃子,怀孕生下一个男孩。普米族神话说,女子吃了红桃受孕。回族神话说,一个老婆子食桃,生蛤蟆,蛤蟆变小伙。④食椰子。如傣族神话说,一个老妇的独生女因吃了野牛嚼剩的半个椰子怀孕,生英雄叭阿拉武。⑤食红果。满族神话说,仙女佛库伦在天池吞喜鹊衍的红果,生满族祖先布库里雍顺。苗族神话说,一位女神吞吃了老人送给她的红果,生7子。⑥其它。彝族神话说,老妇人吃开白花的青杠子,生1女。土家族神话说,姑娘河边洗衣时,吞下从河里飘来的红花,怀孕。高山族鲁凯人神话说,头目的长女拾太阳神降落的槟榔果,吞食后生下1个男孩。
3.感无生命物。除感动植物生育人类之外,感无生命物的情况也非常普遍。
(1)感天。如塔吉克族神话说,西域波斯国王派两名大臣到中国求亲,西行中公主感天孕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成为朅盘陀国第一代国王,该族认为祖先之出,母则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自称汉日天种。
(2)感光。如朝鲜族神话说,朱蒙母河伯女被扶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既而有孕。该类神话所感的“光”一般为“日光”,隐寓着太阳崇拜。
(3)感风。如哈尼族神话说,天和地分开时,有一个叫塔婆然的妇女被狂风吹而孕,生下老虎、野猪、麻蛇、泥鳅等动物和77个小娃娃。彝族神话说,一妈妈被风吹而孕,生1子。布依族神话说,盘果的母亲是被凉风吹而有孕。壮族神话说,姆六甲感风孕生泥人,泥人变成正常的男女。
(4)感石。如朝鲜族神话说,朱蒙之母“坐石而出”。满族神话说,姑娘梦与石头人结婚,三年生1子。
(5)饮水。如珞巴族神话说,天女麦冬海依洗澡,天河里的水喝下了一个男孩。壮族神话说,姆六甲登山受了海水孕而生下人类,以辣椒果和杨桃果划分男女。
此外还有吞食奇物类型。如羌族神话说,两个名叫索依迪(老汉)和朗(阿妈)的神,迪吃了天上叫“洪泽甲”的东西,朗吃了地下叫“迟拉甲莫”的东西后,怀孕,不久生下三子,成了羌族的祖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宪昭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析
下一条: ·[叶舒宪]中国的神话历史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