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曲风]图腾:古代神话还是现代神话?
  作者:曲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9 | 点击数:23478
 

  旧石器时代是否确实存在着图腾崇拜仍然是一个疑问。朱狄先生也曾就此发现了问题,他说:“假如一只野牛的形象,它的身上同时画有箭,那么这就为交感巫术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但这类证据都很难在图腾崇拜的解释中存在。即使一只狮子的形象,就其形象本身也很难说明它曾经是图腾崇拜的对象。”“因为岩画本身除了自身的形象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说明,因此要确定这类动物形象就是图腾是缺乏充分根据的。并不是凶猛的食肉动物的形象一定就是图腾,因为它仍然可以作为狩猎巫术的对象。梅因阿齐(Th·Mainage)曾提出所有史前宗教现象的解释都应该具有一种考古学的证明。这一意见虽然在理论上被广泛接受,但在实践上是非常困难的。就目前而论发现的有图腾主义的旧石器艺术在数量上是极少的。”

  将图腾主义盲目泛化的始作者当属英国人弗雷泽。弗洛伊德和弗雷泽都把图腾制套到一线进化论的公式里。更有甚之,弗雷泽还将人类思想信仰史的发展过程硬塞进一个图腾时代,按照他的看法,原始宗教的基本进程是巫术——图腾——宗教——科学。(原始文化78页)。相对于弗雷泽对图腾主义的迷恋和狂热,德国的施密特神父则显得冷静和理智,他指出,根据现代许多民族学家研究的结果,图腾制度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有许多原始民族,如欧洲与非洲的侏儒、东南澳洲土人、原始埃斯基摩人、北美洲的原始阿尔工金人、南美洲的岐西塔浦雅(Gez——Tapuya)部族等等,俱无图腾制度的存在。而图腾制度亦并非最先发展的阶段,更不能由此追寻社会组织、道德和宗教的起源。(229页,西方民族学史转引自)

  弗雷泽的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图腾制起源问题,即上文提到的原始妊娠理论;另一方面是外婚制的起源问题。他虽然广征博引,整理了全球性的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资料,并依此将图腾主义系统化、学说化,但由于这些材料在他这里都是第二手,所以他的论述常常是想象力凌驾于客观材料之上。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值得商榷。

  弗雷泽关于外婚制的理论出自于麦克伦南。“内婚制”(Endogamy)和“外婚制”(Exogamy)两名词都是麦克伦南首先创用的。如前文所述,在他看来,外婚制乃是由于“掠夺婚姻”引起的,而“掠夺婚姻”则缘起于杀害女婴的风俗。杀婴风俗导致的另一个现象是一妻多夫制。然而,民族学资料中很难找到杀害女婴风俗的证据。中国学者徐益棠先生在对康藏地区的婚姻风俗进行考察研究之后发现,康藏地区流行一妻多夫,但都没有杀婴风俗,因此认为杀女婴导致妇女缺乏的观点乃是凭空的想象。

  麦克伦南的学术观点由于缺乏资料支持而流于想象。然而,令人注意的是,弗雷泽虽然占有了比任何学者都为丰富的全球性的人类学资料,却仍然是以麦克伦南的观点为基础,并将它的图腾学说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这就是说,麦克伦南是在凭空想象,弗雷泽则是躺在资料堆上作想象。尽管如此,弗雷泽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因为他对自身理论的薄弱之处心知肚明。在《金枝》第二版的序言中,他写道:“假设不可少,往往是联络游离事实的暂时桥梁,如果我的薄弱桥梁终有一天被人破断,我希望我此书仍可作为事实之库而被利用。”施密特神父曾撰文毫不客气地说弗雷泽的理论“不过是非生动的幻想剧(Lusus ingenii)而已。”(204-205,西方民族学史)所以,弗雷泽并没有从麦克伦南那里走出多远,只不过他的文学天才使他的文风极为绚烂,令人耳眩目迷,那栩栩如生、尾尾道来的描述使人叹为观止。就这样,弗雷泽和麦克伦南联袂把原始的“图腾主义”变成了“泛图腾主义”,把一个同原始神话有关的古代风俗制度渲染成了一个现代神话,并为泛图腾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泛滥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刊于《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03期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2003-9-2

上一条: ·[王霄冰]图腾主义的终结
下一条: ·[王纪潮]图腾的幻象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