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黄涛]中秋节:月光里的温情与狂欢
——选自《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6 | 点击数:45545
 


  题记:

农历八月十五
一年里月光最好的日子,
天高气爽,田野里一片金黄。
我们在朗朗的圆月下聚集,
喝酒,吟诗,遐想,弹着吉他唱月亮,
无拘无束地玩耍,
还品尝各样的美食,
翩翩舞影里加入了嫦娥和吴刚。

穿越时空,
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
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

 (本文选自“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编写:
《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172页。正式出版物有删节。)

 

  一、解开中秋节的起源之谜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但是我们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吗?

  对这个问题,一般人可能说不清楚。而这个问题又是应该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的。其实前些年,研究文化的一些学者对此还有争论。近几年,学界开始有了确定的看法。

  中秋节的起源之谜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秋节形成的时间,二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怎么来的。

  1、中秋节的形成时间:唐朝

  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中秋节形成于先秦,二是认为中秋节形成于宋代,二是认为中秋节形成于唐朝。

  先看第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中秋节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了。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是把中秋节某些习俗的产生时间当作这个节日形成的时间:中秋节有拜月、嫦娥神话等习俗,这些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这种说法不妥当的地方在于,有了这些习俗,并不等于有了中秋节。

  判断一个日子是不是节日,有两条标准:其一,是不是有固定的节期,其二,是否有固定的民俗活动。如果人们每年在同一个日子里都基本重复地进行不同于往日的习俗活动,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日子是一个节日。

  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根据文献记载,拜月、嫦娥神话等习俗虽然在先秦以前就有了,但是拜月并不是固定在八月十五,嫦娥神话也不一定在八月十五才讲述。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先秦或此前有固定在八月十五进行拜月或讲述嫦娥神话的活动,所以认为中秋节形成于先秦的说法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中秋节形成于宋代,或者说定型于北宋,在此之前没有中秋节。宋代已有中秋节是确定无疑的。因为这时有了关于中秋节的明确记载,比如宋代专门记载风俗习惯的周密《武林旧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这两部书,就都设了“中秋”条目,较细致的记载了北宋以来的中秋习俗。问题在于,是不是直到宋代才有中秋节,唐代就没有中秋节。

  根据记载,宋代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赏月、饮酒、赋诗、夜市游玩,以及少量的拜月活动。而根据大量的诗文记载,唐代就有了在八月十五赏月、饮酒、赋诗的习俗,而且在文人、社会中上层已经蔚然成风。根据我们判别节日的两条标准,可以肯定地说,唐朝已经形成了中秋节。也可以说,唐朝是中秋节的初步形成期。宋代则是中秋节的繁盛期。

  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可以确证唐朝已有中秋节。根据日文资料,滋贺《日本的神话、古代史与文化》说,中秋节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奈良时代,相当于唐朝后期,更准确些说是在9世纪末到10世纪初。传入日本后不叫中秋节,而叫“十五夜“或“中秋の名月”(意思就是“中秋的明月”)。就是说,虽然中国的古代文献没有留下唐代已有中秋节的说法,但是日本文献里已经有中国唐朝的中秋节传入日本的记载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秋访谈:月色最明夜 人心共赏时
下一条: ·[张勃]中秋节形成于唐代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宋军朋]节日习俗中的避瘟实践及其传承价值研究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