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关于都市民俗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在河北省百城新风大调研表彰暨省民俗文化协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7 | 点击数:9509
 

三、 关于都市新风的调查方法问题

        这个问题不能展开来讲,因为这是专门的课题。

        我们既然做城市新风考察,就要讲究方法,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大家已经进行了百城新风大调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应该很好的总结,加以提高。河北省百城新风大调研得到省委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变为一种政府与学者相结合的形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不久前结束的人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问题,这是道德文明建设的很重要的问题。中国人很悲哀,从“礼仪之邦”的宝座上滑落了下来。我看现在的礼仪之邦已经不是中国了。过去我们以道德礼仪垂范亚洲,现在恐怕不能这样讲。“礼失而求诸野”,现在我们恐怕要到亚洲一些国家去寻找我们失去的东西,比如韩国、日本。那里还保留着“礼仪之邦”的许多东西。这不用忌讳,看看我们生活环境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在我们最缺乏的是道德的约束,为什么造假现象那么严重,缺乏道德与诚信;我们乘坐公交车,车到了就一涌而上;北京那样宽敞的道路,为什么总是堵车,关键是行人和开车的都缺乏道德的约束,如果大家按照交通法规办事,怎么会处处拥堵呢?还有城市垃圾分类,为什么那样难。一个环境污染的都市,谈不上现代文明。道德需要提倡,更重要的是要变成每一个人的行动。什么是公共道德、荣辱观?主要看行动,不是喊口号。城市新风应该是健康的风气,不是搜寻猎奇的东西。

        其次,我们需要一支有素养的专门从事城市新风考察的队伍,研究的队伍。这支队伍要有专门的训练。要知道,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行民俗的田野考察。不能简单的用社会考察的方法去进行城市新风的考察。

        其三、城市新风考察要制定详细的考察手册,规范考察者的行为,不能跑野马。新风考察特别是考察报告的撰写,重点在描述,很客观的描述。确切地讲,在考察的基础上客观地叙述。切记主观性。我看了你们许多的考察报告,有的写成散文或报告文学了,这不可取。

        其四、城市新风考察要强调跟踪考察。城市新风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有些积淀下来,形成新的风俗,有些则是一时的风尚,很快就消失了。比如前些年提倡文明用语,“您好”、“谢谢”、“再见”等,我认为这是幼儿园教给孩子们的东西,怎么会推向成人社会?荣辱观的问题也应该在中小学时代解决。再如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很多城市颁布了禁令,现在又纷纷解禁,为什么?这就需要跟踪考察。现代的城市新风都是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只靠一次性考察,不能揭示城市新风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

        城市新风的考察要跟踪,跟踪就是要一步三回头,不要考察一次就变得一劳永逸,考察要反复进行,不要一去不回头。

         最后希望大家在考察之后,完成考察报告写作之后,最好将考察报告寄给被调查的对象,让他们审查一下,看是否客观和符合实际,这个环节很重要,起到 考察者与被考察者之间的互动作用。

         今天的讲话只是一些感想。河北有许多的民俗学专家,他们熟悉河北的情况,今天让一位不了解河北民俗文化,特别是都市文化的我来讲,肯定有许多错误的感受和认识,希望得到诸位同仁的指教。谢谢大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占卜习俗及其传统价值观研究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民俗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
·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民俗研究》:2024年第4期目录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