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4 | 点击数:23176
 

[36] 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页722723

[37] 周作人:中国民歌的价值[N],歌谣,第6号,1923121日。

[38] 钟敬文:读粤东笔记N],歌谣,第67号,1924119日。

[39] 参照朱爱东:双重视角下的歌谣学研究[A],民俗学刊(第一辑)[C],澳门:澳门出版社,2001

[40] 顾颉刚:台山歌谣集·序[M],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9

[41] 魏应麒:福州歌谣甲集[M],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9

[42] 钟敬文:《闽南故事集》[J],民俗周刊,1928,(2)。

[43] 钟敬文:《闽南故事集》[J],民俗周刊,1928,(2)。

[44] 钟敬文:狼僮情歌·译者底话[M],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45] 罗香林:读钟著民间文艺丛话[J],民俗周刊,1928,(2930期合刊)。

[46] 辛树帜1928524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8,(3536期合刊)。

[47] 辛树帜1928530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8,(3536期合刊)。

[48] 同上。

[49] 辛树帜19286月某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8,(42)。

[50] 辛树帜192867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8,(3536期合刊)。

[51] 同上。

[52] 辛树帜1928622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8,(42)。

[53] 辛树帜在614日写给傅斯年的长信中说:若辈称山子(瑶)男皆盘辫于首,女子髻亦简单,唯未亲见,不敢遽信。他日能亲到彼中,当再奉告。(语史所周刊,192837期)

[54] 辛树帜1928614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8,(37)。

[55] 这次调查是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合作项目,两个单位同一套人马,调查人员是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容肇祖、杨成志,还有刚调入中大语史所的史禄国。

[56] 后来杨成志曾率一批学生对粤北瑶山进行考察,考察的方式几乎和辛树帜的广西瑶山考察一模一样。

[57] 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9页提到了史禄国与杨成志之间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田野工作中,史禄国都教育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将人类学看作是一个充分整合了民族学与语言学及体质人类学的学科。杨成志在中大的时候从史禄国那里接受了这种教育,又交将它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58] [美]尤金·N·科恩等著,李富强译:文化人类学基础[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页12

[59] 辛树帜致傅斯年信(不详日期)[J],语史所周刊,1928,(42)。

[60]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M],南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页117

[61][美]尤金·N·科恩等著,李富强译:文化人类学基础[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页3

[62] 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A],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63] 本自然段的叙述主要依据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并参照杨成志当时的部分通信(1928年《语史所周刊》)

[64] 国立中山大学理科生物系瑶山采集队:广东北江瑶山初步调查报告(现存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R],1930,页56

[65] 杨成志19281115日致钟敬文余永梁信[J],语史所周刊, 1929,(66)。

[66] 杨成志19281226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9,(70)。

[67] 杨成志1928822日致顾颉刚信[J],语史所周刊,1929,(76)。

[68] 杨成志1929326日致容肇祖信[J],民俗周刊,1929,(575859期合刊)。

[69] 该照片刊于《民俗周刊》第81期扉页,1929109日。

[70] 杨成志19281226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9,(7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施爱东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杨]文化背景·方言与其它
下一条: ·[刁统菊/李然]庙会、传说与历史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
·[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
·[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