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佐野贤治]地域社会与民俗学
——“乡土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接点
  作者:[日] 佐野贤治   译者:何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16 | 点击数:16488
 
我和伙伴们于1971年开始在山形县行动,行动的契机是与远藤太郎的相识。我们的活动记录《走访置赐──米泽市六乡町周边》登载在《走·看·听》247号(1987年)上。远藤太郎氏是个农户,他在村子里办了一个民具馆,同时有感于农村的落后根源在于教育,他又出资兴办了山形县农村第一个幼儿园。我觉得一位农民民具捐献者的诗句:“手把豆、额汗流、辛勤耕作,看往昔、古人们、珍宝无数”与宫泽贤治“世界整体不幸福个人无法幸福(宫泽贤治,1926)”的接点是远藤老翁的思维发端。当我发现宫泽贤治的这句名言和柳田国男“学习仅对自己有用的学问,人类社会整体不会由此得到改进。不稍许放开眼界,本着助人之心去读书想事的话,下一代不会比现在的人们幸福(柳田国男,1926)”这段话宗旨相同、并且两书于同一年出版时,我感到非常惊讶。
当民具整理告一段落后,1976年在村里设立了农村文化研究所。它是一个米泽盆地地区农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并考虑自己将来的场所,置赐民俗资料馆是该研究所的附属设施。出任第一任所长的是置赐民俗学学会会长江田忠。他还是一位知名社会教育家,他曾经着手把当地妇女们聚集聊天的生育讲习会改为顺应时代的年轻主妇学校,讲授烹调以及举办读书会等,并把这一活动推向全国。
农村文化研究所只是一个设在乡村里的小小的研究所,但是它在发行所刊、馆刊、研究纪要之外,还努力发掘本地文化,刊行了《置赐民众生活》、《小国民俗风土记》等书刊。此外,该研究所得到丰田财团资助开展的《从小字地名分析农村社会空间──米泽市六乡地区事例研究》还获得了银奖。1997年,他们长期保存与研究的“置赐山岳登拜习俗用具及行屋”被指定为国家级有形民俗文化遗产。现在,每年夏天研究所举办文化讲习会,从民俗学角度探讨该地区现存的各种问题。我本人一直担任讲习会教授,此外有教师讲述传统有机农业有可能成为保护环境的最有效的现代农业、故事研究家指导人们如何读书等。通过这些活动,民俗学学子们痛感那些立志改变村落面貌的生活改善委员、农业改良普及员、保健员、公民馆主事们都认为与古风紧密相连的民俗是移风易俗的对象,如果不明确认识民俗调查的目的,自己就会被看作是单纯的守旧派。首先,他们必须回答村民们“调查那些旧事旧东西干什么”的疑问。如果谁不能回答,我想他最好使用前面那段柳田国男的话。
话题再回到综合性学习上。与置赐民俗资料馆相邻的米泽第六中学自1975年以来,每年的文化节都要举办以“了解家乡”为题的活动。置赐民俗资料馆全力协助学校做计划、出借民具、派遣讲师或承担当场回答问题的工作等。每年文化节会场设有公开座谈会并上演以研究内容为题材的剧目,观众除了该校学生的家长们之外,许多当地居民也前来观看。会场上祖辈或父辈们担任讲师,尽力地向子辈、孙辈讲述乡土文化的精华。经过多年的积累,这些内容结晶为出色的民俗志,这是与来自他处的民俗学学生调查之后写就的民俗志的根本不同所在。置赐地区盛行本地居民撰写自己的乡土志,大字单位基本都完成了各自乡村乡土志的编撰。这正是所谓乡土人研究乡土。
每年文化节,各个班级“了解家乡”的调查研究都编写成简要的报告书发给学生们。作为参考,此处将十几年来的部分研究报告题目记载如下:
1975年①:《生活里的道具》、《成岛研究》、《六中学区今昔变化》、《水稻种植今昔》、《昔日的游戏》、《农业今昔》。
1976年:《稻秸工艺研究》、《神社传说》、《日常生活今昔》、《成岛研究》、《本地传承故事》、《石碑》、《机械的普及与伟人》。
1977年:《传统药物》、《民间故事》、《明治·大正·昭和的饮食》、《方言研究》、《年节习俗的今昔变迁》、《收割与祭祀》。
1978年:《农家孩子帮父母做事及游戏》、《照明和取暖的今昔》、《豆类研究》、《大米之外的农业副产品》、《过去的农具·今日的农具》、《种稻今昔》。
1979年:《制作地图》、《四地区的历史》、《我家的历史》。
1980年:《制作地图》、《村落历史》、《我家的历史》。
1984年:《小字地名的由来》、《研究内容的漫画和图表》。
1985年:《小字地名的由来》、《上演地名剧》。
1987年:《农业研究:农业今昔》、《少年时代帮助家庭做事》、《农具的历史》、《昔日的农业工作服》、《肥料今昔》、《豆类研究》。
《今昔生活研究:战时生活》、《取暖设备变迁》、《照明的历史》、《日常生活今昔》、《稻秸工艺研究》、《有关寺院与神社的传说》、《地名由来研究》。
学生们用图表、一览表或各式插图细致地分类表现上述各种研究得出的结果,甚至做实验验证从父辈祖辈那里听来的传统生活内容,结果证实某些传统的方式更具有合理性。上述研究报告多具有这样深刻翔实的内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
学生们在文化节之后的感想作文里,叙述了他们在小学时期就知道和向往参加六中“了解家乡”文化节,以及亲身参加对本乡本土文化调查研究之后的感受。可以说,“了解家乡”已经成为人们发现当地传承文化的“场”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巴瑞·托尔肯]美洲本土传统(北方)
下一条: ·[哈夫洛克]口承─书写等式:一个现代心智的程式
   相关链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全国先进!中国民俗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孙亮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