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春节文化网上谈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春节文化网上谈

从“禁鞭”说起:春节仪式的文化底蕴
——春节文化网上谈系列之一
  作者:陶立璠 刘宗迪 郭翠潇 王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3-09 | 点击数:29277
 

央视国际 (2002-12-10)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我是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欢迎进入CCTV.com春节文化网上谈在线系列。本次系列活动将持续一周的时间,一批国内知名的民俗学者们将分别就春节的仪式、春节与百姓生活、春节习俗演变、春节文化的扩展与延伸、春节文化与人,和与时俱进的春节文化等六个专题与网友进行交流畅谈。今天是我们在线系列的第一期“从‘禁鞭’说起:春节仪式的文化底蕴”。今天来到CCTV.com网络演播室的二位专家是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陶立璠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刘宗迪博士。另外,我们网络演播室还请来了两位网友嘉宾郭翠潇,王雪。春节将至,让我们一起聊聊春节、了解春节而更好地理解这个节日吧。首先请各位嘉宾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特邀嘉宾:刘宗迪】开场白: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在一起上网交谈,今天谈话的题目主要是关于春节和放鞭炮的问题,因为现在在全国各城市不少地方都在禁止燃放鞭炮,我也希望通过今天晚上的谈话,了解大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一看法对我以后的研究会带来一些启发,希望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也希望大家的谈话可以给立法者和管理者带来启发。

  【特邀嘉宾:陶立璠】开场白:诸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师陶立璠,今天到央视国际来跟大家一起交流、聊天,非常高兴。快要过春节了,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祝我们春节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祝大家过一个文化内涵非常深厚的节日。

  【网友嘉宾:王雪】开场白: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

  【网友嘉宾:郭翠潇】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民俗学研究生,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讨论关于春节的话题!

仪式对节日文化的意义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爆竹文化的最初形成是用于巫术的目的,即利用燃烧竹节发出的响声惊吓和驱逐恶鬼。那么禁止燃放鞭炮似乎让这种民俗文化或春节仪式失语了,失去了这种仪式原有的功能与意义。仪式真的对于节日文化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吗?

  【特邀嘉宾:陶立璠】仪式对于节日文化来讲,意义很重大。中国人的春节从开始到结束,一个多月。过去有的说要到清明以后,这个年才算过完,说“清明拜年不算晚”。爆竹这种文化,和原来目的相当的远了,它有一种避邪的目的,以后可能这种想法还会在人们的观念里面保存一段时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这种意义也会渐渐地消失掉,所以我们今天来讲,根据人们心理的要求,大家既然需要。等到发展了,大家觉得不需要,吵得慌。一个外国人跟我讲,前些年听到北京人放爆竹,那要是打仗绝对不能跟中国人打仗,他们心太齐了,都在凌晨一两点放爆竹的。所以现在组织到远离居民区的地方放爆竹。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当中国足球队战胜阿曼队打入世界杯时,人们的兴奋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于是,在立法禁止放鞭炮的首都,又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而且,时间长达20多分钟。对此,我相信,人们理解并宽容,似乎在这天大喜事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原谅了。甚至连北京的警官也无奈地说,事先估计可能有燃放鞭炮的情况出现,但大喜的日子,我们只能表示理解,况且法不责众,也不好追究。权且不去讨论这个法律是否合乎民众心理,但我们不仅要想,既然已经立法,为什么有法不依呢?法律的权威性和尊严如何实现?民俗与政令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呢?

  【特邀嘉宾:陶立璠】这就是燃放鞭炮这种习俗是从春节开始的,但是逐渐开展到一些大的范围里面去,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在我们申奥成功、WTO、50周年大庆的时候,都要燃放烟花爆竹,这个道理和节日一样的,大家通过鞭炮声来表达一种欢庆的心情,有的在节日期间还要举行大规模焰火的燃放,50周年北京禁止燃放爆竹,但是这个时候恰恰是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燃放仪式,这是代表民意的。也就是说,政府和民意之间有一个共识,大家需要这种方式来庆祝,政府组织好来燃放,并没有产生不安全的因素,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管理好的话,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我们的管理,不能简单的禁止来达到一种目的,显然是太简单化。再一个就是《立法》,法是可以修改的,很多法不都是在改吗?实行一个阶段以后,发现有些不完善的地方就修改,《婚姻法》、《合同法》等等都在修改。我觉得燃放烟花这种东西也可以在《立法》内容方面做适当的修改,这样就和老百姓的要求相吻合,法也代表了民意。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2001年10月6日,应广大球迷申请,大连市人民政府特别批准,如果国家足球队在10月7日对阿曼队打赢或战平,提前出线,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当天市民可以燃放鞭炮庆贺。大连市政府一位副秘书长说,禁止燃放鞭炮是广大市民的选择,临时解禁也是市民的要求,禁和解都是尊重民愿。请两位专家进行点评。这是不是体现了民俗与法律之间的协调呢?

  【特邀嘉宾:陶立璠】节日燃放烟花爆竹,解禁与否,都应该维护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和民族心理。因为“一夜鱼龙舞”,气氛非寻常,既然是百姓“喜闻乐见”,不妨改变一下我们的管理办法,以满足中国人的爆竹情结。主要的问题还是在管理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引导,要讲清楚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在哪儿?过去是信仰,现变成欢庆、娱乐,应该把它看成一个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燃放了几千年,突然一下子禁止了,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失落的情绪,春节不燃方言话爆竹就感觉没有过年,这种情况我觉得就应该对烟花爆竹的燃放进行管理,立法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并不反对立法,但是在这种方式上应该给大家正确的引导。比如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表现了节日的祥和、火爆的气氛。今天你禁止掉它,你有没有合适的方式来代替?如果你有方式代替,我觉得大家可以采取新的方式,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种代替的东西,据说国外如新加坡有放录音,我们中国也有,在家里面把气球吹满了,一个一个踩,这和过去我们踩芝麻杆一样,在农村人口密集的地方,我们应该规定一个场地,可以搞一些消防设施在周围。比如我们放一些铁丝编的笼子,让大家在里面放。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到郊区过年,农村里面可以放,那也要加强管理,不然的话,把城市的不安定因素带到农村,农村的草垛子就点着了。关键是我们的烟花爆竹质量的管理很重要,没有过去爆竹的爆炸力那么强,适合于我们在节日里面燃放具有安全性质这样的产品,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在烟花爆竹生产过程中间,要对这些厂家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提供的产品要绝对安全。如果造成不安全,那就要以法来治。另外一个,我们对燃放者要求,不能伤人,伤了人怎么办?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有意的,所以就引起了民事和刑事的东西。这么多年,人们习惯了这种方式,我们就要进行民意测验,现在是法制社会,这样的话,我们修订过去的这种禁令再去考虑民众的需求,尽量地使燃放烟花爆竹这种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看看被鞭炮炸伤的人,看看鞭炮引发的火灾烧毁的财物,看看鞭炮制造厂爆炸引发的人员伤亡,没有多少人会否认禁放鞭炮是利国利民、为老百姓考虑的大实事。但是,从禁放区传来的越来越多的鞭炮声显示:老百姓居然对这种大实事不大买账,依然我行我素。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这反映了怎样的民俗心理?

  【特邀嘉宾:陶立璠】本来,燃放烟花爆竹就是表现一种吉祥、祥和的气氛,但是我们在燃放时的确出了一些问题,用我们过去的一句话来讲:不能因噎废食,所以就产生了尽管出了一些事故,但是人们还是我行我素。大家还回到了春节习俗上面去了,大家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过节的一种标志。所以不能因为伤了一些人就不敢去放了,照样把这种民俗文化继续下去。主要还是心理上的一种因素,中国人的爆竹情节没完没了,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在过节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这是几千年来养成的民俗心理。所以我们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安全的因素,如果不考虑,那些优良的风俗可能就变成一种陋俗。对陋俗我们当然要加以禁止,我希望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这样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不要因为有些人的不谨慎或者别的原因,而变成一种陋俗,那个时候就必须要加以禁止。

  【特邀嘉宾:刘宗迪】确实不能否认,在燃放鞭炮的时候,可能不小心被它炸伤,本身自己就曾经被鞭炮炸伤过,实际上干一件事情,总是有利有弊,我们人是一种智慧动物,知道怎么样趋利避害,避免一切事的害处,而将好处加以发扬,假如说,我们因为一件事情有害就加以禁止的话,那么我们就什么事也不要做了,因为没有什么事是没有害处的。吃饭也可能被噎到,喝水也可能被呛到,走路也可能被车撞到,甚至笑都有可能笑岔了气,但我们依然要吃饭、喝水、走路和笑,所以因为鞭炮能伤人就禁止它,是没什么道理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想得更全面一些,采取些措施,比如说发明一些新的鞭炮品种,制定一些限制燃放的措施,降低它的危害性,让它只给我们带来欢乐,我认为因为鞭炮有害就毅然下令禁止,是管理者怕麻烦,是一种懒惰的行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2002-12-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我们需要春节吗?——春节与百姓生活
下一条: ·春节习俗的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关链接
·[张志刚]深描“中国本土信仰仪轨传统的文化底蕴”·[刘辉豪]云南民间故事的生态源流与文化底蕴
·烟花禁燃为何这么难?·广州今年炮声渐响不言开禁 应否“禁炮”再热议
·烟花爆竹“禁放结合” 专家:限时限址还要限类型·鞭炮禁放争执再起:要年味儿还是要低碳
·[乌丙安]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从“禁鞭”说起:春节仪式的文化底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