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14505
 

  

《书品》2002年第4期上的书评
于 涛

  时间是什么?对于习惯了每日里穿行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人们来说,时间似乎已经简化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所带来的昼夜交替,表盘上秒针、分针的机械运动。似乎人们已经永远忘却了树枝已经催生出的嫩绿的新芽,娇艳的花朵已经绽开的笑颜。
  这对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来说,时间的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了。可是,这种必然难道要以流失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为代价吗?正是沿着这一思索的路径,萧放博士推出了他的最新力作《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该书分为溯源篇和鸟瞰篇。溯源篇包括三个部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时间表述——岁时,置于民俗形态中,揭示了岁时观念的产生,考察了中国民众在时间感受、时间认知、时间操作上的宗教、政治色彩,指出了家族伦理与历史伦理构成了岁时节日的两大要素,岁时文化传统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凝聚民众情感,传承历史,延续和再造社会活力的深远意义。
  鸟瞰篇包括十四节,分别展现了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中的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浴佛会、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朔、冬至、祀灶和腊日的由来、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民众时间生活的画卷。
  作为一本历史民俗学著作,《岁时》在注重学理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恰如作者看到春节里大红的对联贴起来、震耳的爆竹响起来、翻腾的龙舞舞起来的时候,激荡的心情化作由衷的呼声:“我们是中国人就该过自己的节。”(见该书第114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CFN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山曼]《流动的传统:一条大河的文化印迹》
下一条: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
·[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杨柳]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原形问题及启示
·[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辉]云冈石窟区域民众信仰口述史研究
·[汪瑶]传统戏曲立法保护中的专业赋能与理论反思·[汪涵颖]从巴蜀竹枝词看成都风俗里的“儒道互济”传统
·[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