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作者:王杰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2-24 | 点击数:13451
 

五、结论

  从总体上看,康克古德的表演研究所关心的焦点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的问题,他试图把文化表演置于时间与实践的过程当中,要在语境中来考察经验与意义之间连续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语境中,经验与意义都是由不平等与统治的关系所塑造而成的。为了理解特定个体在地方的与全球的历史中的出现,就需要把个体置于世界历史的更大的潮流当中。换句话说,他的表演研究是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进行综合与平衡。

  具体落实到表演的民族志工作上来,康克古德提醒我们:人类学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志当中“在场与缺席”的问题——我们在场,他者缺席——田野并非不在纸上,但在纸上的并非田野本身。人类学家永远无法“充分地捕捉到田野”,不可能精确地表演他人,聆听死者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相异性”是绝对的限制,但是,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与接近他者,即使物质的与表征的隔阂把我们与他者无限地区分开来了。康克古德把伦理义务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他把身体作为认识的基点——通过表演进入田野或者文本,都需要理解一种生命形式,栖居其间,以身体、生命参与其中,甚至参与到缺席、死亡与沉寂当中。

  这种不可还原的肉体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表演的民族志的伦理的与方法论的前提。表演者需要打开自己,内外倒转,向他人开放,这是一个重生、再造与形成自我的过程。通过表演性地暴露给他人来打破与再造自我,正好像理查德·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所谓“表演”是在不同的身份之间移动——“非我(Not-Me)”“非非我(Not-Not-Me)”——一样。在康克古德的表演的民族志的伦理学中,表演的民族志者的易受影响性促使他对他人的易受影响性做出反应,对边缘性的结构做出反应,这种结构会肢解并伤害身体与精神。这些易受影响性常常是不对称的,但是肉体是接触面,通过它人们是可交流的,即使从来都不是完全如此。接近他人的身体,无论在场还是缺席。表演的民族者深知,他者从来不可能完全抵达、捕捉与获得。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这个意义上,康克古德强烈认同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中所谓“来自底层的历史”的做法,他与边缘的、未被表征的与常常是不被关注的人群合作,把他的学术研究政治化,但也培养了一种谦卑与直接。他既担心跨文化的盗猎,但又强调跨文化知识交流的重要性,他坚定地反对简单化的文化挪用,又怀疑学术的玩世不恭,康克古德认为那种认为“充分地、系统性地开展跨文化的交流是不可能的”的观念并不是中止文化交流的借口。

  总之,作为一名文化表演(尤其是口头讲述的表演)的研究者,康克古德提倡超越传统的学科边界,他把固守学科边界的行为称为“知识的隔离(apartheid of knowledges)”,他一再强调关注表演性遭遇中口头的与听觉的维度,尤其是口头表演所显示与暴露出来的动态的“情感结构”(它可以把我们引向另一种认知方式,超越了统治阶级所珍视的认知模式)。无论是研究哪一种群体,康克古德总是习惯于聆听与感受(而不是阅读)受压抑者的声音,关注他们表演性地、策略性地从事口头符码表征的转化机制,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在他的论文中,在他的民族志纪录片中,在他的民族志演讲中,在他所直接参与的社会民主活动中发现他表演自身伦理观念的痕迹。总之,在康克古德那里,“表演”既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他开展研究的模式与方法,还是他介入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并为他们的公民权利不懈奋斗的策略,甚至是他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方法。西北大学的“表演研究”学派把这种研究方法与风格概括为“3A”,正好对应着上述有关“表演”这一关键词的三个层面,洛恩·德怀特·康克古德是这一学派最杰出的代表。

  (本文刊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周争艳]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
下一条: ·[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
·[张琼洁 苏紫祺]超越感官的阈限:一种感知现象学对表演理论拓展的探讨·[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岩温宰香]坝老傣村人生仪礼中的礼物流动:礼俗秩序与人格建构的民族志研究
·[许志超 黄清喜]表演理论视域下数字生态中民间叙事的转型·[徐伊雯]水陆画艺术解构新诠
·[熊婧彤]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吴竞尧 牛乐]“艺术在地化”与“在地化的艺术”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邓军 王琪]图像学理论下徽州汪满田鱼灯艺术探析·[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
·[刘源源]艺术民俗学视野下大南坡村乡建中的乡民艺术研究·[刘丝雨]都市传说演变历程中的功能转向:基于“下水道有鳄鱼”故事的爬梳
·[黎志]阿梅里科·帕雷德斯与美国民俗学表演转向·[赖伟鸿]回归戏剧表演传统:从“戏/俗二分”到“戏/俗并置”的非遗保护范式转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