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亚虎]娅王形象的内涵及“唱娅王”仪式的巫术原理
  作者:刘亚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1 | 点击数:10703
 

  通过以上的引文,可以大致了解弗雷泽心目中神与神话的形成以及相关仪式的巫术原理。接下来,再结合娅王神话以及“唱娅王”仪式,分析娅王形象的原型。

  依照弗雷泽的论述,神应该是一个主宰某个领域的超自然的存在,那么,首先来看看,在西林等地壮族流传至今的民间信仰里,娅王的身份有哪些。

  身份一:创造人类及各种动物生灵、负责管理阳间秩序的大神,阳间人类以及各种动物生灵皆为娅王创造;或掌管天上、人间、阴间的所有神灵和事物,也是唯一能够帮助人间消灾、解难的神灵。

  现在在西林等县壮族地区调查关于娅王创世的神迹,当地民众已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娅王为世上万物之母,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娅王创造的。这一点在“唱娅王”仪式的唱词上得到了印证。如巫唱:

  爱母呀!今天是十九日,

  天上地上的官员,都来给母王守灵……

  阳间的一切都是母王造出来的,女儿用心来敬奉……

  同时,仪式上巫婆扮演的探望娅王、为娅王哭丧的各种角色,除了人类以外,还有许多动植物,如动物有牛、马、猪、狗、羊、鸡、鸭、老虎、猴子、马蜂、鱼、蚊子、跳蚤等;植物有谷粒、玉米、瓜果等,还有碗、筷等物品。他(它)们全都来向“妈”诉苦。如老虎唱:

  妈呀,

  我有吃的时候就大吃大喝,

  没有就捋胡子蜷缩在草丛里喝西北风。

        马唱:

  妈生来成马,生我到阳间;

  前世犯哪样,淌多少河川……

  谁像马命贱,哭来泪涟涟……

  按照现代宗教学关于神灵类型的归纳,顺次有自然神、氏族神、职能神、高位神或至上神、绝对唯一神等,此处的娅王当属于至上神甚至绝对唯一神,此类神确实如黄桂秋所说,“应该没有什么死亡之类命运的”;同时,依据人们创造神灵的规律,此类神当为最后出现,故不会是娅王最早的原型。由此再往前追溯。

  身份二:“娅”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女性、女人”,另一个是“祖母”,“娅王”连起来就是女王或祖母王的意思;或上古时期西林一带为句町方国中心地区,句町方国母系氏族文化遗存丰富,“娅王”可能是建立句町方国的第一个女王。

  此处的娅王,顾名思义,已经归于氏族神类型。作为一个氏族的始祖母,必然会在氏族文明进程中发挥诸多开创性的作用,壮族先民赋予娅王的是稻作,由此进入娅王的第三个身份。

  身份三:古骆越人发明水稻种植技术的女王,并逐渐成为骆越水稻的守护神、稻作农业的最高神。

  此处的娅王,成为文化英雄,并成为氏族神与职能神(稻神)合一的神灵。与前述关于娅王创世的神迹一样,现在西林等地壮族群众对于娅王如何发明稻作的神迹也难以说个详细,大致只知道娅王派鸟送来谷种,还教百姓育种栽秧,造牛耕田。并流传一些关于稻神娅王的传说。隆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退休老师陈天珦搜集到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骆越水流域古代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水灾,把沿江地区的水稻都淹死了,稻种也灭绝了,只有“岜乜虽”(意为妈祖山,即西大明山)稻神娅王所掌管的仓库还存有稻种,于是人们委托麻雀去请求娅王赠送稻种,沿江一带才恢复了水稻生产。

  此传说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娅王为人类贡献稻种的功绩以及娅王稻神的身份。

  娅王从至上神往前追溯到氏族神,解决了“死亡之类命运”的问题,然而还是不能阐释其为什么“每年七月十七生病、十八日病重、十九日死亡”。由此再进一步追溯到其稻神即职能神内涵的积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程浩芯]传说与神灵的变貌——对山西阳城广禅侯信仰的考察
下一条: ·[林亦修]库官信仰:劁猪村的专营权保护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