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徐冰]从田野走向学术殿堂——20世纪民间小戏研究述略
  作者:徐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4 | 点击数:11710
 

  (二)关于民间小戏的来源

  在民间小戏的研究成果中,所谓来源、途径,其实所指的都是民间小戏从哪些艺术品种中脱胎而来。关于民间小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 源于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

  徐梦麟《云南农村戏曲史》把云南灯戏分成两个系统:由明清小曲进化而成的旧灯剧;

  由道情和弹词变化而来的新灯剧。此书研究范围虽然只是小戏中的云南花灯,小曲与歌舞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过因为在俗文艺品种尚未有明确分类的民国时期,关于民间小戏有如此准确宏观的把握,非常少见。

  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概括出民间小戏形成的两条重要途径:从民间歌舞发展成小歌舞剧;从民间说唱演进,把叙事发展为代言的故事表演。当然有时又是两种途径的结合。

  倪锺之《戏曲的发展与民间小戏——兼论说唱艺术对民间小戏的影响》认为,民间小戏剧目分两种:一、未经过说唱阶段,直接由民间歌舞演变成的多为“两小戏”,再发展为“三小戏”。二、曲艺发展成的小戏,多是越过“两小戏”的阶段,直接表现民间流传的历史或传说故事。(王定天,2006:37)

  2. 舞、曲艺起源说的改良

  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说》认为民间小戏绝大部分剧种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逐渐从农忙的秧歌,农闲或年节时的社火活动中发展到化装表演。而且“除了歌舞,还有一种途径是民间说唱。另外,有的小戏与巫觋歌舞有较密切的关系。”(乌丙安,1981)在民间歌舞、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单列出巫觋歌舞,把宗教、祭仪的影响提到了显著的位置。后来的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了这一点。

  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认为,民间小戏的剧种,起自民间歌舞与民间说唱。“历代民间艺术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为逢年过节时的‘社火’活动”。另外“农闲时节,或者遇到灾年歉收的时候,有些身怀技艺的人就借艺谋生,走村串寨、一个人可以‘唱门子’,说唱些吉庆话和小段故事,两个人就可以组成‘档子’,连说带唱又带舞的演些小节目,或表演歌舞,或说唱故事”,强调了社火活动和沿门卖艺是民间小戏重要的孵化器。(余从,1990:282,283)

  路应昆则认为,“歌舞之外,民间的很多‘叙事’歌调和说唱,也是小戏生成的一种重要基础。这类叙事歌和说唱,有些也可成为社火表演中的节目,更多情况下则是在其他场合演唱。”(路应昆,2002:167)

  持这类看法的学者,都是把生成小戏的艺术类型和它们“存活和孳生的重要温床”放在同等地位。

  3. 源说

  曾永义认为“小戏形成的径路”有歌舞、曲艺、杂技、宗教四条。(曾永义,1987:119)朱恒夫《民间小戏产生的途径与形态特征》则分为舞蹈、民歌、说唱、皮影木偶、宗教仪式五个途径。(朱恒夫,1991)施德玉《中国地方小戏及其音乐之研究》认为,小戏形成有六个基础:乡土歌舞、小型曲艺、杂技、宗教仪式、偶戏、多元因素。这三家的说法非常近似,把一切小戏吸收的主要元素都包含在内,唯一不同的是,施德玉把“多元因素”特别定义为第六种。其实小戏的产生,都是对各种民间艺术的借鉴。一般到能够发展成戏剧形态,能被称为“戏”的时候,都已吸收了不止一种艺术元素。只能说具体到某个小戏剧种,是由一个或不止一个主要源头形成的。

  以上各种说法,总体上看,后来者在前辈基础上表达得更为完满,其实这些哺育了民间小戏的要素,多数人都全面地注意到了,只是表述上对于起源的分类以及观照的角度不同。有人从母体艺术类型的角度,认为起源于歌舞、说唱,有人从生成环境角度,强调社火活动、宗教仪式的作用,但这两者实际上并不矛盾。比如社火里面的歌舞表演对民间小戏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前者是从歌舞表演的表象关注,后者则注意承载这些表演的环境、背景——也就是民间生活中的各种仪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万建中]客家研究的文化政治学
下一条: ·[崔若男]多尔逊与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民俗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
·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民俗研究》:2024年第4期目录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