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福进]射日神话及其寓意再探
  作者:高福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0 | 点击数:15668
 
 
二、射日神话寓意之争论
 
关于射日神话的寓意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人加之探讨,而后期热烈的讨论则出现过两次,一是本世纪上半叶,二是80年代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更新的解释。
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传统的观点不外两种,一种说法是农业上的抗旱需要,另外一种说法则是预示着政治上的统一,最近一些年来,不少中青年学者曾提出新见解。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为数较多。这是较为普遍的认识,属于人类学派的观点。由于“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5)所以很自然地便能够形成一种本能的反抗意识——射杀害人的多余的太阳;反映到农业上,定居的农耕部落和民族则首先具有抗旱的农业需要,因而表现在以耕作为本的农耕地区,抗旱是最为直观的认识,对自然现象最直接的反应。“从人类学解释法的立场而观,‘十日并出’说大概也是从原始时代的生活经验发生的”(6)。因而抗旱便由一个与古代英雄般超凡的行为——射日来表现了。张光直认为,射日与天灾、救世有关(7),这里的天灾自然是“焦禾稼”和“民无所食”,还有类似于赫哲人传说被三个太阳活活晒死的可怕结果,所以导致救世的行为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这自然间接地表达了这一人类学的观点。同样,冯天瑜也认为射日是“解除干旱和酷热的一种努力”(8)。当然,这一观点曾被许多人认为是过于表象化甚至显得是一种肤浅的解释。不过,因为射日神话本身形成于古代或者是少数民族之中,而这一时代或这些民族所处的文明进化阶段则是较低的,所以,射日神话本身的寓意表现了与这一文明阶段相对应的初步认识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可以说,这种观点自然有它的道理,而且长期以来似不容否定。
第二种观点——射日神话反映了政治上的统一的观点——表达了许多学者不满足于表象的认识而进行了有意识的挖掘。有些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明清之交的王夫之认为,射日神话实为一个“喻言”,“或尧承挚乱,天下僭为帝者不一,羿灭其九,《庄子》谓尧伐丛枝、胥敖是已”(9)。这一观点从文明演化、 历史发展的角度解释了射日神话(“羿射九日”)实际上蕴含了部落统一的寓意,这一大胆的解释对后世学者影响颇大,以致于后世许多学者对后羿射日的寓意解释也朝着这一方向发展,而有意识的分析探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孙作云认为“羿射九日,即九夷”(10);与此同时,李玄伯亦赞同,“羿射日的故事……表示当时有十个集团以日为图腾者,羿曾灭其九”。(11)郭沫若亦认为羿所射的毒蛇猛兽均为氏族之名称,十日为十个氏族首领,(12)朱天顺、萧兵均持此观点。(13)由此可见,后羿射日的神话以及由此演化的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射日传说,其蕴含的社会寓意则不仅仅限于抗旱的直接需要了,它应包含着广阔的社会意义。
除了上述两种传统的主要观点之外,有些日本学者则提出了一种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射日神话与日食、祭日、救日仪式有关,例如贝冢茂树、杉本直治郎和御手洗胜等均有此类认识,(14)值得一提的是,以后甚至以前的中国学者则少有这种类似的认识。这一观点可间接融入第一种传统的观点,属于自然神信仰导致的讨论认识,属人类学观点,它决不是占主导地位的认识。
当代一些中青年学者在80年代尤其是中期以来提出了一些大胆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后羿射日孕育着一场历法改革。何新对此的解释是,上古时代实行过这样一种历法:一年划分为十个“太阳月”,但由于古代历法极不准确,很快就导致了时间尤其是季节上的混乱,于是帝尧命羿射日,这“实际暗示了一场重大的历法改革”(15)。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即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怀疑,认为它实在是一种过于武断的解释。(16)有的学者还认为,射日神话的原始蕴含是幼子继承制。这一观点解释说:长子继承制普遍流行于大多数父权制社会组织之中而末子继承制(年幼之子或女继承遗产)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中也相当普遍,长子的专横自然会激起幼子甚至整个社会组织的不满,于是羿作为十个小日神中的一个杀掉其他九个首领,留一日(正是他自己),他这一凶残罪过导致了被帝俊(或“帝”、“夋”、“帝夋”)逐出天庭的结局。(17)这一观点看似新颖,亦可成一家之说,但它实际上可并入第二种观点。又,根据徐华龙的研究,射日神话还具有更深的社会寓意,他认为射日神话另一层内涵是家庭制度的演化象征,是原始社会后期人们习惯了大家庭制而不满于小家庭制度的“大逆不道”(多日并出),于是尧命羿射去九日,“反映的是对小家庭制度的不安和反攻”(18)。这一说法似乎更为新奇,抑或是“全新”解释,不过,若在缺乏各种资料旁证和缺乏对人类家庭演化体系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单纯得出如此结论,则显得过于富有想象力了。这种结论象不少新的解释那样,只是一种大胆的假设和比较新颖的提示,因此也必须经过时间、理论和考古资料的验证,才能显示出相当的说服力。所以,学术的研究不能靠文学式的想象和缺乏确凿验证的假设东挪西凑来累积新的成果,而必须有说服力,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
下一条: ·[吕凤棠]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