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凌建英]文化遗产保护中文艺学的选择
  作者:凌建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4 | 点击数:7917
 

  5.引导文学写作,关注民间文化

  近几年,文学中关于底层写作讨论得较多,都是将“底层”、“弱势群体”的艰难生活选作基本素材。但这里所说的底层大都是“打工仔”、“打工妹”、“下岗者”的生活。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生产者,尽管文化部从2007年6月就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宝”传人,但他们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下里巴人”,与当今打工一族相比,同样是弱势群体,传承民族之根的民间艺人更是弱中之弱,甚至已被文学家遗忘了。文学写作是对民间文化从底层到高层的传播过程,写作是提升民间艺术的良好途径,可以把它们推向高级。宋江的故事经施耐庵整理改写成《水浒》,使民间口传文学得以发展。文学创作,以文字的形式,以话语的系统,留下文化遗产的轨迹和印痕。即使到了文化消亡的时候,文字也可以永恒地留存。文艺学开拓文化遗产研究,引导文学作家对民间文化的叙写,保持一种正确的写作姿态,即对民族文化尤其是对区域文化的强烈的爱和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项目基金资助(编号:09YJAZH05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项目(编号:FCB070469)、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07041028—03)

 

  注释:

  ①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 孙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演讲(2005年7月)。

  ③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④ 王一川:《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以文学艺术为范例》,《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⑤ 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⑥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⑦ 高小康:《文艺生态与文艺理论的非经典转向》,《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⑧ 冯骥才:《思想者独行·到民间去》,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⑨ 法里德·扎卡里亚:《文化决定命运——李光耀访谈录》,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10页。

  ⑩ 李春青:《当代文论建设的可能途径》,《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2011年1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下一条: ·[施爱东]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尴尬处境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