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王霄冰 林海聪]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王霄冰 林海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02 | 点击数:32139
 

  四、妈祖符号的现代化与全球化

  与此同时,妈祖也逐渐获得了现代的媒介形式,在海峡两岸与世界华人的交流互动中,成为了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尽管妈祖自明清以来就已经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纷繁的文本叙述与传播过程又加剧了妈祖信仰的本土化,从而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面相的特征。只有在最近这二、三十年中,与妈祖相关的信仰实践才逐渐走上了一条现代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的道路。

  在传播路径方面,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进行传播,[43]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妈祖神迹的“现代叙述”形式——电视剧和电影版《妈祖》,及动漫《海之传说:妈祖》、《海上女神妈祖》等新媒体文本。为了推广妈祖信仰,迎合年轻的信众,一些妈祖宫庙还生产了妈祖的公仔玩具、明信片。[44]

  妈祖信仰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时变迁,过去的妈祖是一位神判、救苦的神灵,而现在的妈祖却拥有着非常强大的民主与环保色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妈祖就成为台湾反核运动的象征性符号,民众通过妈祖成立了“盐寮反核自救会”来表达反对兴建核电厂的环保诉求。[45]两岸三地还筹建了福建省莆田市妈祖慈善协会、台湾新北市妈祖慈善会等民间组织,还有一些天后古庙组织了社区义工队[46],民众希望以现代的慈善运作模式,来发扬妈祖的救死扶伤、助困济贫的慈善精神,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得到真正的关爱。

  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宫庙。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或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维持妈祖分香的灵力和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举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域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增进了两岸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47]随着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增进[48],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通过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海峡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融洽了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王霄冰]玛雅人的“他我”观念与纳瓜尔信仰
下一条: ·[刘衍文]前因后果,都写在脸上?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