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成都展望》让非遗发挥活效应
  作者:李琼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19 | 点击数:3632
 


   6月16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在成都闭幕。大会通过并发布了《成都展望》,提倡积极推进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2013-06-17华西都市报)

  在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形成和通过了《成都展望》,为今后全球保护非遗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而这一成果文件是未来成都乃至国际社会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纲领。

  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我们在提倡非遗保护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活效应。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第四单元主持人朝戈金说,“成都本身是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是文化的富矿,在成都举办非遗节恰如其分”。

  《成都展望》指出,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坚决反对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同时《成都展望》呼吁世界人民,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适、文化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认为,非遗在帮助社区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尤其是在帮助受灾社区灾后恢复重建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采取的一系列灾后重建举措中,将非遗保护工作列为重中之重,进行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较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年之际,进一步发表通过《成都展望》有其特别的意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尤为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建设和维护和平、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也正因如此,《成都展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但笔者认为,这也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

  由此,我们坚决反对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用国际视野,推动非遗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要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并为构建当今世界和谐、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相信,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对其持有和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珍爱,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尊重。

  总之,我们要用成都的国际视野,推动了非遗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唯其如此,才能让非遗发挥活效应。(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3-06-18 09:3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黄长怡]留不住的手艺
下一条: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也是一种保护
   相关链接
·[林美静 赵梦泽]地方技艺的空间生产:江苏大豆类非遗文化聚落生成探析·[李媛媛]数智时代非遗保护政策演进理路
·[李永良 李璐]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出版研究乱象刍议·[李捷 李洁]遗产景观视角下凉州宝卷的景观建构及机制探索
·[乐晶 万星]“地方性知识”视角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跨地方”衍生实践·[赖伟鸿]回归戏剧表演传统:从“戏/俗二分”到“戏/俗并置”的非遗保护范式转型
·[孔德银 张宗敏 韩煜]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体育非遗的结构生成与功能转化·[金茹雪]“两创”视域下曲艺类非遗活化路径研究
·[何赛飞]绍兴禹陵村姒姓后裔祭禹仪式的身份实践与非遗传承·[关志和 李明政 关伟铭]“ 同源异脉”中探索非遗门类的“俗”与”舞”:“ 香山醉龙”再认识
·[谷奕曈]从“票友”到“粉丝”:戏曲与曲艺趣缘群体的社区参与与都市民俗景观·[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
·[高崇勋 周恩 吕志华]非遗保护视域下山东地方戏曲助力民俗场馆建设研究报告·[杜小钰]石臼湖舞龙非遗的活态传承与长江文化精神特质研究
·[董帅]民俗类非遗创新转化的理念和模式探究·[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
·[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陈曦]从灾异叙事到共同体象征:滇中阿拉乡祭虫神话的生成与功能研究
·[陈科锦]文旅融合背景下濒危民间信俗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