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成都展望》让非遗发挥活效应
  作者:李琼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19 | 点击数:2987
 


   6月16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在成都闭幕。大会通过并发布了《成都展望》,提倡积极推进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2013-06-17华西都市报)

  在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形成和通过了《成都展望》,为今后全球保护非遗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而这一成果文件是未来成都乃至国际社会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纲领。

  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我们在提倡非遗保护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活效应。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第四单元主持人朝戈金说,“成都本身是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是文化的富矿,在成都举办非遗节恰如其分”。

  《成都展望》指出,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坚决反对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同时《成都展望》呼吁世界人民,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适、文化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认为,非遗在帮助社区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尤其是在帮助受灾社区灾后恢复重建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采取的一系列灾后重建举措中,将非遗保护工作列为重中之重,进行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较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年之际,进一步发表通过《成都展望》有其特别的意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尤为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建设和维护和平、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也正因如此,《成都展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但笔者认为,这也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

  由此,我们坚决反对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用国际视野,推动非遗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要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并为构建当今世界和谐、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相信,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对其持有和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珍爱,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尊重。

  总之,我们要用成都的国际视野,推动了非遗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唯其如此,才能让非遗发挥活效应。(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3-06-18 09:3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黄长怡]留不住的手艺
下一条: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也是一种保护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