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岳永逸]是与非:槐树地的风水──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九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30 | 点击数:14745
 

  近两三年,因为母亲的状态,我不时也翻阅些医学书籍。见过母亲,知道母亲状态的亲友都对能说会道、殷勤待人,做得一手好菜的母亲表现出极大的关切。不少朋友直接问我,“你都是搞民俗学的,还不知道些偏方吗?”或者说,“找个懂的人给看看!”这些善意的质问与建议,更让我彻夜难眠。作为儿子,作为有一定所谓民俗学专业知识的我能为病态的母亲做些什么?

  亲友们所言的“懂的人”就是在传统文化氛围仍然浓厚的乡里人们病急乱投医的境况下能看虚病的巫医。在我的专业研究中,十多年来我研究的“乡土宗教”有相当一部分都与巫医、巫婆神汉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因为地缘的关系,对老家的巫医我认识不多,但在华北乡间结识的巫医真的不少。近两年,每次外出做田野调查,面对与母亲一样慈祥、善良也被乡民视为救命稻草,从而寄予无穷希望的香头,面对神案前袅袅升起的香烟和燃烧的黄裱纸,我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母亲花白的头发和她病态发作时不能自控的惨状。是给母亲求炷香,还是不求就像毒蛇一样吞噬着我的心灵。我究竟在矛盾什么呢?是如同我经常批评只看钱不看人,更不关心病人情感的西医那样,我实际上也不相信这些以香火为表征的“邪门歪道”、“愚昧”与“迷信”?还是因为我顾及自己所谓的老师、研究者的身份,而担心随行的同行和学生的耻笑?我自己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归属与认同?我是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产经》 2012年第12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岳永逸]常与非常:母亲的家世──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八
下一条: ·[岳永逸]“两头蛇”的窘境──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十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