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林济]“村落宗族共同体”:宗族与村落叠加的分析框架
  作者:林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5 | 点击数:9372
 


  事实上,“宗族社区”和“村落宗族共同体”的基本定义是大体一致或相同的,即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自主性团体,但其概念的发展相当复杂,来自不同理论的继承、发展与融合,因而“宗族社区”或“村落宗族共同体”有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但从清水盛光的村落宗族共同体理论来看,科大卫教授所说在弗里德曼之前日本汉学界存在着“自然村落—社区—宗族”的理论分析框架应该也是事实。

  拙作《日本汉学界没有“宗族社区”理论分析框架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A10版),与杜靖博士商榷,试图说明在弗里德曼之前,日本汉学界存在某种“宗族社区”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其中反驳杜靖博士所说的“日本本土的相关研究始终未发育出有关宗族和村落相叠合的理论分析架构”,却又并未论及日本本土的宗族与村落研究,这是笔者的失误。且杜靖博士指出,《日本汉学界没有“宗族社区”理论分析框架吗》一文“对‘宗族社区’这个概念表现出相当大的模糊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4版),即模糊了“宗族社区”与“村落宗族共同体”两个概念,使得该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下去。故愿就阅读所及,再作辨析。

  “社区”或“共同体”有着大致相同的指向

  严格意义上,中国学者界定的“社区”与“共同体”确实存在差别,然而,自从有了“社区”一词,很多中国学者就将其与“共同体”混同使用。如林耀华先生称葛学溥的宗族研究为乡村社区研究,说“葛氏利用西方文化人类学派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中国的乡村社区”,其标示的研究方法“足可为一切乡村社区研究的模范”。葛学溥《华南乡村生活》一书出版于中国学者创立“中国社区派”之前的1925年,虽然他所用的“community”一词主要指村落,但很大程度上有“共同体”的含义。事实上,弗里德曼《中国东南宗族组织》一书中的“community”也被翻译为社区,因而就有了杜靖博士的《谁是“宗族社区”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争。但笔者认为,弗里德曼的“community”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社区派的“社区”,前者含有较多的共同体含义。这一点后面还要谈到。

  “社区”与“共同体”之所以出现混同使用的情况,主要因为在中外学术交流中,“community”是可以与“共同体”、“社区”、“社群”等互译的。在一般中文语境中,“社区”似更偏重于地域因素,而“共同体”则更偏重于基于共同利益、愿望、情感的结合状态。但是在各类共同体或社区的实际研究中,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大多从地域团体着手,关注社会信仰、社会情感、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同地域的相关性。即便是中国社区派,在林耀华先生的宗族社区研究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区研究中,均有共同信仰、共同情感等“主观性”意义的分析,因而“社区”或“共同体”有着大致相同的指向,即一定区域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团体。

  尤其在“宗族社区”和“村落宗族共同体”的基本定义方面,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林耀华先生所定义的宗族社区,也就是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自主性团体,这与村落宗族共同体的基本定义并没有什么差别。而在研究对象方面,宗族社区和村落宗族共同体的具体所指都是村落宗族。

  西方学者的“community”并不简单等同于中国学者的“社区”

  当然,作为特定的解释“宗族社区”或“村落宗族共同体”的理论,林耀华先生的宗族社区理论与村落宗族共同体理论是有差别的,笔者还认为,他的“宗族社区”界定与西方学者也是有差别的。

  中国学者的宗族社区理论受功能主义学派影响甚大。诚如杜靖博士所指出的,林耀华先生的宗族社区研究有“浓厚的结构—功能理论旨趣”。林先生的宗族社区研究直接受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理论影响,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强调功能决定组织。与共同体理论强调归属感与共同性不同,他强调共同信仰以组织和团体为依托,并不强调利益、信仰和情感的共同体特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 2011-3-10 10:3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杜靖]“村落宗族共同体”: 落脚于“村庄”层面
下一条: ·[巴战龙]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
·[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孙华月]族人对家谱的塑造与利用·[沈昕 范逸茗 黄琳琳]场景理论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策略研究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邱月]重彰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的自洽与复兴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