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金文]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的文化解读
——兼与廖明君先生商榷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8 | 点击数:25555
 


  内容摘要:廖明君以神话学视角与世俗功利观念解读壮族民间创作《妈勒访天边》,认为“访天边”是访有“生殖与丰饶”意义的太阳;孕妇访天边,是原始先民认为孕妇“有生殖与丰饶”的文化功能, “有与太阳相呼应的文化意义。”把故事释读成了人类向太阳祈祷的巫术仪式的象征。《妈勒访天边》是故事,研究重点应放在所表现的理性意识上;也不能以世俗眼光看待文学。该故事反映了壮族人民认识世界的愿望,及壮族人民理性的觉醒和科学意识的萌芽。

  关键词:妈勒访天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理性意识;科学意识



  《妈勒访天边》是长期流传于我国壮族地区的一则民间故事,该故事经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后,被《壮族民间故事选》[1]、《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2]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选·故事大系·壮族卷》[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4]等多种民间故事书收录,为便于研究,今参考多种版本,结合田野调查了解的情况,列举其情节梗概如下:

  1、 人们认为天是有边的,想知道天边是个什么样子。

  2、 大家商量找天边的事,都自告奋勇前往。

  3、 大家觉得年青的孕妇去最合适。

  4、 年青孕妇踏上旅途,途中生下了孩子。

  5、 母子俩一起找天边,沿途的人们很受感动,给他们以鼓励或照顾。

  6、 母亲老了不得已留下来,孩子发誓找到天边,继续前行。

  这是一则优秀的壮族民间故事,近年来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南宁艺术剧院历时两年,八易其稿,将其改编为舞剧,在中国舞蹈第二届“荷花奖”决赛中获得了金奖第一名,取得了中国舞蹈届的最高荣誉;此外,一些学者也对其表现出浓厚兴趣,以为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就目前看,艺术界对该故事的改编创新无疑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学术界的研究却并无多少收获,笔者没有看到有研究该故事的学术论文发表,仅在廖明君著《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一书中看到了探讨《妈勒访天边》故事文化象征的一段文字[5](p26-30)。

  在《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一书中,廖氏将《妈勒访天边》的故事定性为“神话传说”,然后对其从神话学的视角进行分析,解读其蕴含的象征意义。廖氏认为,“访天边”应该是寻访太阳的象征。原因如下:一、“寻访天边的目的是含糊而缺乏功利性的”;二、“壮民族”有“太阳崇拜”的文化;三、太阳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就此廖氏认为,“所谓寻访天边,应该具有更为明确的目的--寻访太阳。”再者,廖氏指出,故事中之所以由孕妇承担起寻访天边(太阳)的任务,不仅是因为“孕妇身上体现的是两个生命,可以达到相对延长生命的长度”,更为重要的是,原始先民认为“孕妇具有生殖与丰饶的双重文化功能”,“具有与太阳相呼应的文化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灯谜说略
下一条: ·[陈金文]试论梁祝悲剧的性质
   相关链接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叶冰洁]六朝隋唐“凶宅捉怪”故事的叙事动力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谢亚文]欧美民间故事女性讲述研究谫论
·[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
·[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葩丽扎提·阿地里]阿尔泰语系民族“ATU315A型”民间故事的结构分析与文化阐释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那木加甫]拟人化叙事与多物种的生成性共生
·[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焦文鑫]从口头到书面:胶东民间文化研究者对王懿荣名人故事的搜集整理研究
·[郭丽君]从口耳相传到银幕呈现:民间故事影视化改编的多维审视·[程冰]观众视角下民间故事的跨媒介讲述及意义再生产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