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周星 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作者:周星 主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18 | 点击数:13359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全二册)

主编:周星

基本信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6年03月
·ISBN:7100047684
·条形码:97871000476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页数: 912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中国民俗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现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园地的“显学”之一。近些年,与中国民俗学有关的各类理论著述、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研究、民俗志和田野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成果及通俗类读物陆续问世,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及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国内不少大学的院系也相继在本科教学中设置了不少民俗学类课程,拥有民俗学及同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大学研究生院也正在迅速增加。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明显和持续地出现了重新认识并进而复兴传统民俗文化的动向。不仅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社会都出现了对于民俗和民俗学知识的需求。本书正是为对应此种专业教育和社会公众的知识需求编辑出版的。

  本书的主题为“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旨在较为集中地介绍中国及各主要国家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学术传统和流派、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等。编者假定的读者群为爱好民俗学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刚跨人专业门槛的民俗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研究生、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及特别关心民俗文化问题和中国民俗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编者期待本书能有幸成为民俗学专业基础性的中文读本。

  尽管民俗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一直以来颇为活跃,国际学术界共享的民俗学理念也颇为众多,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民俗学基本上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成长轨迹和学术传统的流脉毕竟各有特色,故本书拟以五组论文分别介绍中国、日本、韩国、北美和德国的民俗学。


作者简介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云南省编辑组:《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下一条: ·叶涛:《中国民俗》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琼洁 苏紫祺]超越感官的阈限:一种感知现象学对表演理论拓展的探讨·[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许志超 黄清喜]表演理论视域下数字生态中民间叙事的转型·[吴沛]甘罗传说的“神圣儿童”原型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