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08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08年会专区

[刘铁梁]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
  作者:刘铁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9 | 点击数:4827
 

•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

 

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

刘铁梁

 

作为现代科学的中国民俗学,从1918年正式诞生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90年当中,民俗学的研究活动曾发生过多次中断或者目标转移的情况,前前后后参加进来的学者们对于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也多有不同,因此,如何梳理中国民俗学整体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就成为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需要确立一个整体的视角,才好进行这一梳理的工作。审视民俗学思想发展的走向,不能将眼光仅限于其学科“概论”中所涵盖的问题,因为那些关于民俗学研究的对象、目的、观点和方法等学术话语规范的争议,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民俗学者何以在学术界和社会中有所作为或安身立命的心态。因此有必要在社会思潮、学术环境和个人处境等方面背景下来理解民俗学话语的建构过程,以把握社会大环境与自身学术话语的密切联系,并在这种联系当中来考察学者们有关民俗学学科地位、基本性质和社会功用的认识过程。本文所说的“中国民俗学思想”是指学科在社会和学术话语环境中关于自身学术位置和责任意识的思想。由于在民俗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特定民俗学活动的发生,本文仅重点通过对于这些活动的回顾,结合对一些著作和言论的分析,对于中国民俗学思想中的基本观念及其变化发展的轨迹,谈一些大致的认识。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晓春]民间文学的语境
下一条: ·[刘蓉]陕北秧歌的原始性特征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
·[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马丽莎]东乡刺绣发展对当地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刘超]空间、物与地方知识: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在地性制约机制及其破解策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